瞎聊前先喊一声,性价比颇高的一款理财险金满意足青春版 即将于12月4日(后天)中午下线,感兴趣的可以点击链接咨询,想了解更多的可以去昨天夜报文末看。
......
前阵写了新加坡的住房情况,正好近期和一个刚买房的香港哥们聊天,顺口问了些那里的情况。聊完后又查了些资料,感觉还挺意外的。
最意外的一点是,香港有接近一半人住的是政府提供的福利住房。这个比例并不低,反正高于全球绝大部分地区。当然咯,香港的做法内地也不可能全盘照搬,原因依然在于人群的流动性问题。
香港的住房福利是针对居民的,总数比较稳定。而内地城市之间人口流动性很大,一个城市怎样也不可能为所有想来的人都提供住房保障。
内地有广阔的城市和农村,很多人只是在大城市工作一段时间而已,未必就一定要留下来。这减轻了大城市的压力,但管理上肯定也就更加困难。举例来说,一个家庭申请到了公租房但后来回老家去了,每年就回来住一个月,这套房你能收回么?
但不管怎样,由于我们商品房制度学的就是香港,所以香港怎样解决普通人住房问题肯定也很值得参考。
通过新加坡和我们香港的例子都可以说明,商品房和福利住房的双轨制是可行的,大量福利住房的提供也不会影响到商品房的繁荣。因为人都想过好的生活,有钱都想着去买高品质的商品房,需求并不会下降很多。
先讲下目前香港住房方面的基本情况。
目前香港中位数收入2万港币/月,商品房均价15万港币/平米(按照内地建筑面积换算的话约为10万人民币左右)。但香港有大约每年0.5%左右的房产税,按照3%的无风险收益折算,如没有房产税的话房价应该高20%左右。
从房价收入比来看,比我们杭州还是高一些。
目前香港房价跌了不少,但由于美联储加息、港币利息跟涨,按揭利率涨了不少,所以里外里基本抵消。
香港大概一共有以下6类住房,表我自己画的。
54%的人拥有商品房,但平均面积比较小,100平米的就算豪宅,也就是传说中的千尺豪宅。
29%的人住的是公屋,真没想到香港为那么多人提供了公租房。内地城市中重庆可能算是公租房比较多的城市,目前有50万套,而香港则有73万套。考虑到香港只有700万人口,公租房比例明显要高得多。《大时代》里面,方展博和阮梅住的应该就是公租房。
申请一套公屋平均需要排队5年多,租金大约是市场价的三分之一。很多人申请公屋的目的就是把省下来的房租攒起来,以后买属于自己的房子。
15%的人住居屋,类似于经济适用房,平均房价5-6万,比市场价格便宜30%左右。居屋需要摇号,按年度计算中签率大约4%左右,但如果符合一些条件的话可以提升中签率。努力上十几年,中签概率不低。
居屋只可供自己居住,想要出租或者出售需要把30%差价补回来才行。
香港平均房价15万港币,居屋是5-6万,为何说只便宜30%?
因为居屋的质量、配套、地段等相对比较差,所以对标的应该是比较便宜的商品房,而平均价格是把豪宅都平均上去的结果。
问了下香港哥们,居屋总体条件还过得去,交通等都比较便利,过日子绝对没问题。甚至还有个别学区不错,那就是典型的红盘。
住劏房的约为2.5%,主要是外劳,也有少量本地居民。由于住劏房可以优先享受一些福利,所以也有些租得起正常房子的人故意去住劏房。棺材板房这种极品占比应该极低,但到底多低我也没能找到数据。
0.5%最穷的人住各类违章建筑,水电可能都未必能保障。
最后,香港还有一种丁屋。1890年前就居住在香港的土著,其男性后裔在一生中有一次机会申请获得70平米土地来建造三层落地房,这个丁就是男丁的意思。
第一反应:这他喵的不就是城中村的的宅基地么?
但丁权比宅基地更BUG。宅基地是你家有一块地,而丁权则是每多一个男丁都可以申请。祖祖辈辈无穷匮也,理论上说香港所有土地最终都可以被丁权占满。这个BUG肯定要修,但啥时候就不好说了。
TVB剧里面有很多和村屋有关的情节,比如《创世纪》里叶荣添做的第一个项目就是村屋,《刑事侦缉档案》里李忠义继承了家里很多土地,这算是都对起来了。
综上,香港人虽然总体看住的不太好,但也没太差,住房福利最终能覆盖住大部分人。
需要说明的则是,香港的福利住房制度是建立在有钱的基础上。举例来说,每年光港股印花税就能收接近1000亿,这些钱都是全球股民送的,显然全世界绝大部分城市无法复制。
以前写过一篇家里有矿的夜报,香港总体看也属于家里有矿的类型。只不过这个矿不是实物,而是各种金融和贸易业务。
内地城市的钱主要靠辛苦打工赚来,不可能那么豪的,还是需要量入为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