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简单说句行情。今天虽然a股还是跌的,成交量也不到6000亿,但中位数跌幅0.23%不多,但考虑到昨晚美股又是血崩,所以这表现还凑合了。另外由于圣诞原因,港资北上暂停一天,今天完全是内资在表演,高开低走预期中,等周一吧。
明天就是考研的正日子,一堆人在后台咨询相关问题。今年这个考研比较特殊,估计考场上相当比例都是杨康和杨过,很多人可能也在担心会因此影响状态。
这种特殊情况当然谁也没经验,未来估计也不太可能再现,所以今年还是只聊考研这件事本身。
我考过两次,为啥第一次没上这件事值得分享下。
其实我复习还不错,最终总分也还可以,但数学单科挂了。拿到成绩的时候我还不信,因为离之前对着标准答案的估分至少差十几分。也没法查卷,只能作罢。
好多年后遇到一个批过考研数学卷的哥们,才搞明白发生什么事。理论上说数学大题是有步骤分的,但考研和高考不一样。高考阅卷很严格,该给的步骤分都会给;但考研就比较随意了,特别是那些不缺考生的学校,图省事就不去细看了。
我就是有两道大题步骤没问题但有运算失误,可能就直接给了零蛋。如果检查是能修正的,但我忙着去攻克难题没顾上,就为这破事多战了一年。
我也不知道现在考研阅卷怎么给分,但按照我这过时经验,数学和专业课都建议追求确定性——把会的题目都做完美了,难题随意放弃也没啥。
本质上和投资一个道理,赚确定性的钱(分数),放弃不确定的。实际上按照我的经验,考场上你看一分钟以后还不会做的题目直接就可以放弃,大概率花一小时也是做不出来的,想要同情分么随便写几笔即可,最划算的投资依然是用所有时间确保那些你会做的题目。
要不要二战这件事我稍微犹豫了一下,但很快决定要上。其实当时我已经拿了华为等几个公司的offer,参照同批去的同学现状,应该是错过了最简单的一次财务自由机会。
前面还和你们聊过,在拿到录取通知书前还拿到过《足球周刊》的offer,也有机会去当足球记者。
我大致总结过读研这件事对收入的影响,结论是对同一个档次的大学生来说,读研对收入没有显著的影响,甚至还有点负面影响。这里有两个样本。
一是我自己班里那批同学,国内目前创业成功或者打工最高收入的几个都是本科直接去工作的。因为占坑早,很多研究生找工作的时候发现招聘官就是本科同学。
二是我教过的比较优秀的一批学生,读研了以后不少去了BAT,但本科毕业努力工作三年的也能进去,还多赚三年钱。
目前各种统计中研究生收入肯定会高于本科生,主要原因在于研究生平均素质肯定是要高于本科生的。假设明天国家取消所有的研究生教育,规定所有人本科毕业以后就要去上班,那么大概率这批本来能考上研究生的人收入平均来说还是会高于其他人。
从投资角度来讲,时间是最重要的资源,因为会给你带来最初的资本积累和复利。这就是为何同等水平档次的人读研在收入上会吃亏。
所以读研的价值不在钱,而在以下三点。
1、热爱科研,只能走这条路。
2、有些特定工作只招研究生,也只能走这条路。
3、对本科文凭档次耿耿于怀,有名校情怀。
但在现实生活中,大部分人考研只是出于对不确定性的恐惧。从小到大读了接近20年书,害怕走进职场,就选择在学校多苟三年。
我猜你们都遇到过一些从小特别有主意的人,高中、大学,别人都在瞎玩的时候他就很明确知道自己的目标。而根据我的观察,越早有主意的人成就越强。
原理很简单:在所有的确定性中,目标确定性是第一位的。
因为只要你确定了目标并有足够时间准备,肯定强于那些没啥准备的人。
打个比方,我国有几所考研名校,从大一开始就准备考研,那肯定强于从大四才开始准备考研的。
世界上存在各种各样的不确定性,目标的确定性就可以减少其他的不确定性。
在我国除了高考这件事以外,基本不存在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情形。
真实世界的模型是有无数条桥,每条桥前面人都不多,或者虽然挤了很多人但并没有都很用力往上走。
包括考研、考公,别看参加的人多,里面大部分都是来凑热闹的,认真准备的只是少数。
这时候,很早就知道自己要走哪条桥的人肯定占便宜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