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伙伴发给我看了条很有意思的热搜,今天很多人都在讨论说,为啥读完研也找不到工作。
最近身边也有过刚毕业的小朋友在感慨,说自己辛苦读书很久,但是出来找不到工作。
他觉得努力学习了这么多年之后,反而对后面的路越发迷茫了。
不知道自己是不是把方向搞错了,更不知道后面的路该怎么走。
这小朋友说自己高中时代每天早晨五六点起床,每天都读书读的非常辛苦。
本来以为高考结束上了大学会轻松一点,结果大学上了大一就要开始准备考研。
除了要准备考研,还有四六级、计算机、教师资格、普通话等一系列考试等着。
这一系列完成差不多就到了大三,每天更是日复一日的学习、初试和复试。
这一年完了,你就会知道自己考研是不是顺利,临门一脚是不是最终通过了。
考研不顺利的话,很多人会选择二战。
如果考研顺利的话,就要开始研究生阶段的写论文和做项目了。
好不容易把这些都做完了,却发现到了毕业季投出去一大堆简历,但是根本找不到工作。
当时他还给我发了张图,说下面这张图就是他一路走来,心情的真实写照。
但是到了年纪总是要就业啊,所以只能在研究生毕业以后,又继续去考公考事业编,不少人都是沿着这个路径走过来的。
这小朋友说自己努力了这么多年,也不知道是不是方向错了,最终的结果依然不尽人意。
有时候觉得就像一片浮萍飘在海上,跌跌撞撞浮浮沉沉的同时,又觉得没有方向。
其实还真不是啥努力的方向错了,就是现在没有那么多新增的就业岗位,可以提供给这批高学历的孩子。
熟悉的读者应该知道,这类事情我们之前讲过很多次了,无非就是供需这个底层逻辑。
之前我们写这篇《史上最难就业季》的时候,也曾经提到过这个问题。
就业岗位从来不是读书提供给你的,而是经济发展产生增量以后,才会带来更多的岗位需求。
当经济增长从过去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甚至中速增长的时候,每年能提供的新增就业岗位必然会减少。
现在大家为了能更好就业,都在拼命读书考更高的文凭,可能很多年纪小的人不知道一件事。
读书无用论在八九十年代,那个刚刚改革开放蓬勃发展的年月,曾经流行过好一阵。
那个年代一度有个说法很流行,不少人也应该都知道,那就是做导弹不如卖茶叶蛋的。
后面有段时间,还会经常听到有人举身边的例子说:谁谁谁小学都没毕业去干工程,买了大房子好车。
谁谁谁从小读书倒是好,考上了还不错的大学,到现在混的也不怎么样,连个像样的房子都买不起。
其实对于小地方的人或者刚刚解决温饱的人,这么说也并不太让人奇怪。
他们对读书好坏的判断标准很简单直接,那就是能不能赚更多钱找到更好的工作。
刚改革开放时候因为经济蓬勃发展,到处都在大兴土木,所以草根胆子大敢冲赚钱确实相对会容易。
不然王首富怎么会说,清华北大不如胆大,这都是那个经济高速发展年代,给他们打下的思想钢印。
但也就因为这样,很多人搞错了因果。
那个年代感觉赚钱机会感觉更多,不是因为你胆子大,更不是因为你会读书。
而是因为在经济高速发展,野蛮扩张的年代,经济上能带来增量的机会更多,只要敢想敢干成功的几率就更大。
在经济高速发展时期,不光增量带来的机会更多,每年新增的就业岗位需求也会更多。
所以按照年份来看的话,每年影响就业岗位变化的,主要是GDP的增速的快慢。
之前不是有过个统计数据嘛,说大概GDP增长1个百分点,可以带来200万个就业岗位。
如果拉长一点时间来看的话,可能对就业岗位影响最大的,是整个社会的总需求。
社会总需求这玩意,主要是受到老龄化和少子化的影响。因为人年纪大了随着荷尔蒙水平下降,消费欲望就会减少。
能补充这部分老龄化以后消费需求下降的,就是每年新出生的这部分孩子,带来的增量了。
如果说老龄化加速的同时,新生儿的出生率也在下降,那么就会带来总需求的缓慢收缩。
社会总需求收缩以后,我们会看到与之对应的工作岗位也在减少,只不过这个过程相对比较缓慢。
因为孩子出生数量少了,比如之前一年出生一百万孩子,现在变成了出生八十万。
那么之前为这一百万孩子配套的奶粉、纸尿裤、幼儿园等一系列配套商品和服务就会变得过剩。
过剩的这二十万配套商品和服务,最终会因为需求不足被市场逐步淘汰,相应的工作岗位也会逐步减少。
所以我们如果观察历史,会发现就业这件事在经济扩张期通常是卖方市场,也就是需求大于供给。
假如求职者的综合素质不错,即使这个求职者本身和企业需求不完全匹配,那么也是可能被录用的、
因为求职者的能力强,企业看到有潜力的好苗子,也愿意花时间精力来培养。
但是当经济扩张增速变慢,增量没那么多的时候,就业这件事会迅速转变成买方市场。
这个时候往往是求职者的供给,是大于企业需求的,求职的难度就会加大很多。
因为企业没有那么多业务扩张的需求,每年能给出的新增就业岗位很少。
很多本科毕业就能干的岗位,因为大把研究生来投简历,所以门槛迅速被拉高到研究生。
年轻人看到这个门槛的抬高,以为是自己学历不够需要进修,因此大家为了匹配工作又都去考研。
考研的人变得越来越多,导致研究生考试竞争的难度越来越大,现在难度甚至已经要超过了高考。
不过等这批人研究生毕业以后,会发觉自己的就业状况依然没有改善。
因为就业岗位本身并没有增多,但是考上研究生的人变多了,大家又在同一时间毕业。
大家都变成研究生,等于研究生供给增多了,但是岗位的需求并没增多啊。
在求职人员远大于岗位需求的情况下,企业又开始进一步提高要求。
通常除了学历的要求提高以外,很多岗位都要求来了就能直接干活。
因为企业在目前的阶段,也根本没啥耐心去培养新人。要求就是要招聘合适的,上来就能用的。
但事实上研究生学的很多东西,和社会上的就业岗位是脱节的。学校毕业以后没办法直接上手干活,去了企业是要花时间培养的。
目前企业不愿意花时间精力培养新人,所以多数人硕士毕业以后的就业方向,就变成了只能继续考公考编。
我们文章开头提到的那个小朋友,其实也是这么走过来的,所以他越发感到迷茫。
并不是他努力的方向错了,而是经济整体增速放缓之后,整体就业环境发生了变化。
很多过去的经验,要跟着变化来调整了。这里我们也来讲讲,这件事上自己的观察和理解。
大学专业和毕业以后工作差异很大,是经济野蛮增长时期的特殊产物,我们目前已经过了这个转折点。
过了这个节点以后,未来跨专业转行的成本会越来越高,虽然中间还是会有纠错的机会。
所以到了现在这个阶段,报志愿的话选个合适专业非常重要。单纯为了上个名校,去个烂专业就业也很难好。
除非你已经想好,上了名校以后能够想办法或者通过考研转专业,但这二者都没那么容易。
而且单从就业的角度考虑,一些没那么出名的学校就业也未必会差。比如说华北电力大学,南京森林警察学院。
以前读书的时候,其实选城市还是很重要的。现在如果不是家境很好,城市因素不用占太高的权重了。
几个一线城市家境一般的情况下,毕业以后留下的概率,已经变得越来越低了。
如果你原本就在二线以上那几个不错的城市,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不要离开家门口。
至于选什么专业,首先想说适合自己的性格最重要,要是不适合自己的性格,你也不一定能坚持下去不是。
其次是从发展的角度,最近几年可能相对有潜力的方向是硬科技比如芯片,以及和数字经济或者人工智能相关的领域。
这类行业从整体上看,应该算是整体经济增速放缓以后,增量部分还算相对突出的行业了。
只不过这类行业对学生的专业素养,还有逻辑思维能力要求比较高,可能并不是人人都适合的。
另外感觉还有个朝阳产业,我们觉得是中医这类传统医学。随着整个社会步入老龄化,养生保健这块需求会越来越大。
以前天天喝冰可乐的年轻人,随着年纪增长也都开始红枣枸杞保温杯了,这块都是未来养生保健的长期增量部分。
至于多数没啥增量的行业,可能在未来五年十年,你都感受不到什么太大的变化了。
大家可以回忆下大部分传统行业,是不是在过去七八年时间里,不管是业务量和工资收入都没啥太大的增长。
所以年轻人不管是读书选专业,还是就业找工作,都要想办法避开这类没有增量,甚至整体盘子在萎缩的行业。
因为没有增量这件事意味着,在未来漫长的岁月里,你要走的都是下坡路。
全文完,感谢阅读!!如果觉得写的不错,那就点个赞或者“在看”吧。
点击关注下方账号,获取最有用财经信息和投资趣闻,每篇文章都有彩蛋或者惊喜!!
大多数城市,都很难靠房产保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