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7日晚间,中国人民银行、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证监会公布了对蚂蚁集团、腾讯旗下财付通等多家公司的罚单。
2020年10月以来,各级政府部门开启了一轮对平台经济的强监管。金融管理机构的处罚决定公布,意味着过去两年多对互联网公司的整治结束,监管转入常态化。蚂蚁集团也宣布已完成整改。
发展经济,既需要空间释放活力,提升效率;也需要监管,避免信马由缰。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我国的互联网经济和数字经济一日千里,进展极快。虽然过去两年对行业进行了整顿,但整顿不是否定,是为了整体行业更好地向前发展。
如今疫情的阴霾已经散去,经济复苏的号角业已吹响。但是我们面临的挑战还很大,当下的宏观环境是复杂,多变的。
在外,美国ADP私人部门就业数据和美国劳工部官方数据“打架”,一个大超预期,一个不及预期,一个平均时薪增长远超通胀,一个工资增长追不上通胀,让美国的经济状况看起来更加扑朔迷离,也让接下来加息的预期更加琢磨不透。
美国高官频频访华,虽然逐步建立沟通渠道,但是沟通成果十分有限,中美关系仍远未回暖。
预期的不确定性,就是经济发展中大家最讨厌的东西。
国内,上半年的经济恢复不够强劲,更是需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来大搞经济。
不同于以往,08年时的我们依赖房地产,需要基建“铁公机”,如今的我们已经早已掌握更多先进生产力,互联网和数字经济的重要性自不必说,AI展现的震撼更是需要我们迎头赶上。
就如监管部门公告中所说,平台企业存在的大部分突出问题已完成整改,而解决完问题的互联网行业当然是拼经济的重点。
但是,在一段时间里,我们对互联网公司的舆论环境并不友好,这种不友好也为行业复苏蒙上了阴影。
在互联网整治期,很多人对企业都有污名化,蚂蚁尤甚。
再来看上周五监管的罚单,我们能够注意到,这一波蚂蚁整改的重点,最主要的其实还是监管的合规,很多业务的问题,主要是没有纳入到监管轨道,监管出手,关键目的是为了防范风险于未然。
从本次监管的处罚公告来看,过去几年围绕在蚂蚁身上的一些谣言和污名化标签,也不攻自破。
比如高利贷标签。这次对蚂蚁的处罚事由,完全没有提到所谓的高利贷问题,实际上,“花呗”也从来不是高利贷。高利贷的界定,主要针对民间借贷行为,一般是指年化利率超过24%以上的民间借贷行为,超出部分是不受法律保护的。而花呗、借呗,首先是正规的消费金融机构提供的产品,其次其利率也一直都在法定范围之内。
比如说,花呗原本是和信用卡差不多的服务,默认有一个月的免息期,只有分期付款或还款的时候,才可能产生手续费。而花呗的分期手续费,和信用卡差不多,甚至还比很多信用卡低。
又比如高杠杆标签。蚂蚁IPO暂缓那天,自媒体“珍大户”引用黄奇帆的一次演讲内容,给蚂蚁贴上了“百倍杠杆”的标签。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黄奇帆的话被断章取义了。
黄奇帆在他的《分析与思考》一书中,还原过真相:2016年前后,花呗借呗刚发行ABS那几年,证交所并没有设定ABS循环的次数,企业并没违规。常规的非网上的金融机构的贷款资产中ABS资金循环一次往往要半年到一年,一般循环三四次,底层的首次贷款已经两年时间,早就收回了。而花呗这样的网络贷款周转效率高,一笔债券融资,一到两周就循环了,这是“老革命遇上新问题”,传统ABS规则不适应网贷业务的问题。
当时在重庆主政的黄奇帆就跟有关部门提了三个建议。一是网络贷款的ABS循环约定转四次左右。二是贷款资本金通过银贷放大2.3倍不变,与ABS环节叠加杠杆比控制在10倍左右,30亿元资本金也就能放300多亿元贷款。三是蚂蚁在重庆的贷款公司资本金分三年从30多亿元增加到300亿元。
最后,这件事得到有关各方的认同,“一行三会”健全了体制机制,解决了高杠杆风险,重庆地区增加了几百亿元资本金,花呗借呗公司得以恢复运转。
所以,所谓“百倍杠杆”是特定阶段出现的问题,在蚂蚁2020年拟IPO时早已解决,蚂蚁的杠杆水平完全在行业正常水位。事实上,这一次监管对蚂蚁的罚单,也没有任何一条和“高杠杆”有关。这样过时的谣言,也该消除了。
又比如说相互宝。关停的相互宝出现在了监管的整改通报里,这很正常。相互宝的主要问题,还是互助模式和现有的监管体系不兼容,没有合法身份,所以必须关停。这是个监管规则,蚂蚁也最终遵循了规则。
但很多人却对相互宝施加道德谴责,自己享受了三年保障权益,相互宝也关停一年半了,再来要求相互宝“退款”,这就过了。
何况,相互宝的模式是有一定积极作用的。相互宝运行的那三年,实实在在也帮到了很多人,有超过20万重病成员得到了救助。
后来,相互宝的关停,也是做得非常厚道的。蚂蚁主动承担了正式关停前的三期互助金,而且在相互宝关停后半年内,依旧持续救助了一批重疾成员。有网友统计了相互宝关停后的每一期救助人数和金额,发现蚂蚁为此大概贴进去40多亿。
回过头来说,蚂蚁的创新探索,有成功的,也有失败的。这个过程中,监管和创新并非对立,监管为创新规定了跑道,在跑道内的创新就会是可持续的。
总体来看,整治当然是必要的。加强监管,针对行业已有问题进行整治,目的就是用制度来保证公平,用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来维护正常的市场秩序,在行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进行查漏补缺,填补漏洞。
治病是为了救人,全行业的整顿并不是全行业的否定。整治完成,就是卸下了行业不稳定的因素,就是为了行业重新出发。整治的完成,意味着过去的种种业务成功纳入监管,意味着监管风险成功剥离。
靴子落地,利空出尽,就是利好。熬过阵痛期,在当下求复苏拼经济的背景下,更是需要整个社会团结一致向前看。在新的监管规则下,中国的互联网行业会走得更加平稳,也能到达更远的地方。而那些对互联网公司的污名化也该结束了,好的舆论环境,会让企业家更有信心,更有干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