狐狸club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81|回复: 0

中美会晤后的格局变化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11-17 09:18| 字数 7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随着中美元首今天在旧金山的斐洛里庄园会晤,中美两国的宣传发动机也开始了全面启动。

在共进午餐后的漫步时,当被问及会谈进展如何时,拜登在花园中向记者挥手并竖起两个大拇指,说道“挺好(well)。

随后,拜登在X发布6条涉及中美会晤的推文,大谈中美之间达成的合作,表示“我们取得了真正的进展。”

在新闻发布会后,拜登还手动发布了视频,讲道:“时隔多年,中美两国将重启禁毒合作……今天,我宣布,中美两国正在恢复军方交流。”

中方这边也是火力全开。

从新华社、人民日报到央视,从电视到网站再到短视频平台,大国外交的气象与本次会晤的成果,可谓铺天盖地的宣传。

外交部新闻发言人也表示:此次中美元首会晤取得多方面的成果,在政治外交、人文交流、全球治理、军事安全等领域达成了20多项共识。这些重要的共识和成果进一步说明,中美之间有着广泛的共同利益,也进一步印证了互利共赢是中美关系的本质特征。

外交部部长助理华春莹的社交媒体上,更是用每天几十条推特的频率,详细记录着中美友谊以及受到的热情款待。

相较于中美双方官媒的火力全开,将这场会晤的规格和意义不断地拔高,非中美官方的媒体则普遍相悖,编撰出各种各样危言耸听的段子。

今天政事堂跟大家聊一下,为什么中美官方都在积极促和,而非中美的都在想尽办法添乱并试图搅黄。

归根结底都是利益。

纵观历史,每一次超级大国之间的对抗,对于其他国家来说都是巨大的利好。

50年代,欧洲和日本能够凭借着马歇尔计划从二战的废墟中复苏,中国能够凭借着156的工程从农业国一跃成为工业国,靠的都是丘吉尔等人挑起的美苏对抗,让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心甘情愿的向海外转移生产线和开放国内市场。

同样,每一次超级大国之间的停战,对于其他国家来说都是灾难。

中国50年代末的“困难时期”,本质是源于1956年赫鲁晓夫提出的“三和方针”,即与美国和平共处、和平竞争,旋即苏联大规模撤出在中国的产业链投资和停止援助。

朝鲜90年代的“苦难行军”,根本原因是1991年的苏联解体和1992年的中韩建交,朝鲜失去了东西方对抗堡垒的地位,苏联和中国对朝鲜的产业投入和援助也都一刀切的取消。

在行政的命令强制下,产业链与投资的迅速抽离,无数大项目突然烂尾,产业必须的资源和设备供给突然中断,各种产业卡脖子,以及经济也迅速从过热转为过冷。

而过去这几年的中美对抗,就像当年的冷战时期一样。

美国在墨西哥、印度、越南、印尼等国家进行大规模的投资,对他们敞开市场,迫使在华外企转移产业链。

中国也针对一带一路的国家开放市场,并将原计划向中西部转移的产业和技术,以极低的价格向东盟、墨西哥等国家进行输出。

中美两国为了争取国际舆论的支持,都在不惜代价的出血支持和援助第三世界国家,这也让鹤总《两次危机》的预言失效。

无数的新兴国家复制了50年代中国的飞跃之路,在中美非卖品级的产业链转移助推下,绕过第一次和第二次工业革命,直接生产出了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智能手机、新能源汽车等高附加值的工业产品。

所以,这个世界上没有几个国家会愿意看到中美的联手合作,他们基于自身的利益也会想尽办法来制造冲突。

譬如这两天我们才能看到,过去的的两周内,菲律宾近乎疯狂的派遣军舰登岛挑衅。

如今,随着双方排除万难,旧金山的会晤成功达成,中美对抗阶段性的停滞了,历史也将再一次的重演。

中国原本向东南亚大规模转移的优势产业链将会被喊停,大量的绿色产业投资合作将会转向欧美。

美国向东南亚大规模转移的优势产业链也会大幅减速,将根据经济性,将一部分创新类的产业链重新投回中国。

因此,过去几年被热炒的新兴国家,也将品尝一波投资被迅速抽离的痛苦。

而暂时罢手的中美两国,也将把专注力转向内部与海外,能够从这一波美元加息背景下的资本抽离过程中,享受到一波产业升级与资本潮汐的红利。

从本次中国官方对于中美关系的措辞中,我们也能够感受的格局变化:

当年我们说的是,“太平洋足够大,容得下中美两国发展”,

如今我们说的是,“地球足够大,容得下中美各自和共同发展”。

4679.jpg
狐狸club温馨提醒
本文采集自微信公众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收藏帖子 搜索

网站状态|免责声明|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站地图|club·befox·net

GMT+8, 2024-11-24 17:53 , Processed in 0.076944 second(s), 14 queries , Gzip On,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