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Owen D.Pomery
闺蜜这几天跟我吐槽:
她家保姆阿姨最近做事很粗糙,心不在焉。
下班前碗都没洗,直接扔在了水池;
还有一次忘记燃气灶及时关火,家里的锅都干烧冒烟了。
后来闺蜜发现——
阿姨同时在打四份工。
除了工作日在闺蜜家做保姆;以及还要早起帮另外一户人家送娃上学;周末要去店里做兼职;另外还抽空做做保洁。
闺密心想,难怪干活这么粗心大意。事情一多,心思哪用得过来呢?
阿姨说了一番原委:
她去年刚在老家买了一套房,结果今年已经首付都跌没了。
内心压力太大了,所以才连轴着转。
闺蜜有点烦心,但又觉得阿姨也不容易。
一时也不知道该如何办了。
二
聊聊房价。
它持续走弱,已经在影响很多人的生活了。
前几天深圳出台“二套首付大幅降低”的新政策时,有读者问——
这会不会刺激深圳房价呢?
还挺难。
如果救市政策有效,8、9月份大招轰炸时,房价就应该明显回暖了;
结果只是短暂地反弹,又趴下了。
现在政策手段一个个扔出来,但效果已经越来越弱。
韭菜经验丰富的都知道——
如果反弹没有形成趋势,下跌就会继续。
在上涨趋势中,但凡房价稍有回调下跌,普通人都会看作倒车接人,纷纷买入。
但在下行趋势中,但凡有点新政策出来,有了一些成交量,可能都是卖家趁机出货的时候。
任何的反弹,都会面临抛压。
现在房地产政策出了很多,高级别会议很多,很多政策“小作文”也到处都有。
所有政策的核心,大抵是两个字:
兜底
尽量不产生太大风险。
比如,保交楼。
给房企弹药,让它们能融到钱。把已经卖出去的楼盘盖完,别烂尾。
又比如,大搞保障房。
让房地产行业能稳定,上下游产业链上别有太多失业人数。
至于让房价普遍回暖么?
短期内...略略略吧,不直说了。
财新近期有一篇报道,采访了一位高层官员。聊政策都这么用力了,房价为啥还没有回暖。
这位官员说:
“当下要承认市场波动现实,还要承认在市场逻辑面前行政力量相对有限了”
是的,最根本的原因是:大家预期变了。
三
房价不给力的话,给很多普通人带来真真实实财务冲击。
毕竟,我们这边国情——
大多数人把身家财富放到了房子里。
好在,房子的成交很钝化。
很多人不卖房的话,感受不到房价下跌的痛感——这其实是好事。
但有的人,恰好有卖房变现需求的话,就压力不小了。
着急的话,会狠心跺脚直接挂小区最低价。
而小区的最价也可能不断踩踏,不断往下冲破。
如果以房子的“成交价”来计算的话,很多家庭的身价已经在缩水了。
也难怪消费股一直很萎靡。身家缩水的话,那愿意大笔花销的人也会减少。
我想了想,有几种极端状况,可能有些人要注意下:
1)房价跌太快,一些贷款可能有抽贷风险。
前两年房贷利率高,很多人把自己的房贷替换成了:经营贷。
这不合规,但参与的人不少。
经营贷普遍是一年一评估。
那房价跌下来后,会不会出现这种情况——
银行重新评估后,让你提前还一部分钱。
比如原来房子200万,你贷了140万;第二年降价到了150万,银行评估后,或许你只能贷100万。
银行可能会通知你:一次性提前还清40万。
这种情形没有大规模发生过,但未来呢?
如果遇到了,压力不小。
2)月供带来的现实压力
有好几个读者反应过:
“我现在房子月供8千多,但最近工作越来越不稳定,压力很大很害怕。”
虽然买房时,我们就知道要还多少月供。
但如果房价上涨的话,这种压力感会减少。
因为大家也会觉得有退路——大不了,我卖掉房子呗。
房价一跌起来,压力就是冰冷的现实了。
这很像我闺蜜家阿姨,被迫打四份工,想赚更多钱在手里。就是为了应对不确定性。
也算是,无奈的理性选择。
应对这些风险,也没有什么灵丹妙药。
房地产如果弱势无力,那大环境都会“寒冷”。
如果自己房贷高,月供高的话,尽量储备好充足的家庭现金流。
对于投资性房产,应该打点提前量。抓紧去杠杆,快点儿降自己负债。
又或者努力变现了。
我一位投资多套房产的朋友跟我吐槽:压力很大,但只有大降价才能卖得出去。
“但大降价的话,这两年的贷款利息就白掏了。”
我,也不知道咋说了。
Ps.
一个有点荒诞的事。
我们时不时都吐槽A股。
有的朋友,在庆幸自己过去一两年,果断地清仓a股,从中跑了出来,然后买了房。
但我一想,这事也并非绝对。
现在有一些投资性的房产,风险比A股要大太多。
房子加上了杠杆;房价跌一跌,身家成倍地加速缩水。
同时房子交易很钝化,你要是急用钱,没有买家的话,内心很焦虑。
这方面A股就好多了,至少流动性尚可。急缺钱的时候,挂在盘口价,基本都能瞬间成交。
交易税费上也有优势。
比烂的话,A股这个阶段,比房子似乎更优等生一点?
说到这里又感觉有点怪怪的,为啥要比烂
我买房不是为了住嘛!
我炒股不是为了分享企业成长的红利嘛!
咋突然变成逃难思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