狐狸club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46|回复: 0

比亚迪2023年度年报分析师交流纪要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3-29 07:46| 字数 8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海外银行卡国内线上开户,进电动车投资者交流群,请加V:xiaoyaotouzibiji。

一、主持人发言

1、2023年,尽管形势复杂多变,公司凭借精准的战略布局、领先的技术实力和深刻的市场洞察,继续实现了快速发展,交出了一份优秀的答卷:

-全年营业收入达到了6,023亿元,同比增长了42.04%

-毛利率20.21%,上升了3.17个百分点

-实现归属于母公司股东净利润300亿元,同比增长了80.72%,盈利能力得到了大幅的提升

-研发投入近400亿元,同比增长了97.39%

-公司现金储备充分,货币资金1,090亿元。经营性现金流1,697元

-本年度拟现金分红每股派息3.096元,拟派发现金90.12亿元

2、2023年,公司全球新能源汽车龙头地位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年内实现销量约300万台,实现同比超过了62%的大幅增长,持续创历史新高:

-公司蝉联了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冠军,也蝉联了中国车企乘用车品牌销量第一,成为了首个世界进入世界销量前十的中国品牌

-乘用车积极加速了海外布局,进入了日本、德国、澳大利亚、巴西、阿联酋等五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勇夺多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冠军

-公司也继续加快海外的本地化生产进程,在泰国、巴西、乌兹别克斯坦、匈牙利等开启了生产计划,助力全球汽车电动化转型

3、公司坚持自主创新,依托于核心技术的迭代与创新,公司持续完善品牌矩阵,形成了由比亚迪品牌、腾势品牌、仰望品牌及方程豹品牌所构建的多品牌的梯度布局,覆盖从家用到豪华、从大众到个性化的布局,满足用户多方位、全场景用车需求。

总结而言,报告期内,公司实现了快速发展,用良好的经营业绩来回报支持我们的股东。

二、投资者提问

Q:想请教一下王总怎么看今年的一个销量的目标?今年的销量目标和结构上,王总能不能跟我们分享一下您的考虑和想法,这第一个问题。

A:量这一块,我们现在应该说信心很足。因为大家知道汽车进行到今天,应该到这个淘汰赛,我们认为未来三年是一个大决战。24年、25年、26年,就像我们当年的家电、太阳能这些领域,包括手机这个领域,竞争非常惨烈,供大于求。

这场三年的决战当中,我想这一场决战一定是一个规模之战,同时也是一个成本之战,另外的话也是一个技术之战。

1、规模之战的话,就是你必须要有规模,你没有规模肯定会死掉。那谁会留下来,我相信规模是是最最重要的。

2、另外就是成本,成本这种高度整合的产业链,不只是一级总成的成本,包括二级总成、三级总成的一些成本。只有把一二三级总成的各个产业链的成本控制住,包括成本里面的利润链控制住,你的成本才能够占优。

3、技术的话,在中国,很明显是两条路,纯电加PHEV。特别是比亚迪推出DMI以后,油耗又低噪音又低,加速也不错,可油可电,深得中国消费者的喜欢。大家看到全行业都开始做,就说明这个趋势是很明显,PHEV的比例在中国与日俱增。因此在技术领域,比亚迪的优势应该是很明显。

因此的话,我们认为这三年,在成本、规模、技术上怎么打好这场仗。比亚迪今年也是一开年把这个价格,通过规模化的优势、成本的优势,再加上我们技术优化的优势,我们推出了一个电比油低。这实际应该是燃油车最后走向衰落的一个分水岭。

推出来以后,现在订单大增,这个量很大。我们三月份的量应该在30万台。现在我们还是供不应求,像我们秦plus、驱逐舰05,现在订单远远超出我们的产能。我们现在在加大产能的供给。

我们对未来几年的产能和销量,有信心。公司管理层的话,我相信我们在2024年的销量,应该在2023年上面至少增长20%以上,这是我们的信心。只有规模,只有销量,只有成本的优势,才能打赢这场战役。

Q:关于我们的一个单车盈利的情况,我们想展望一下今年,尤其是一季度和二季度,我们怎么去看待我们的单车利润的变化。尤其是关于二季度,我们可以看到一些相比一季度的上行因素,例如销量、新品等,以及一些下行因素,例如二季度现在激烈的一个价格战。那么我们去怎么看待今年利润在一二季度的一个变化方向和原因?

A:单车利润坦率的说,随着价格战的深入,单车的毛利可能会下降。但是比亚迪通过规模之战,通过提升规模,争取能够保持总的盈利水平。

比亚迪的话,我们这个月能达到30万台,应该说这种规模所带来的成本效应,还有我们高度垂直整合所带来的优势,这是一般车企所不能比拟的。

另外比亚迪的高端品牌的高端化,比亚迪的出海战略。目前来说出海战略,对公司的毛利的贡献还是比较大。

高端车的战略,像我们腾势现在已经跨到一个月1万台。虽然高端MPV竞争越来越多,竞争也开始比较激烈了。但我们腾势换新以后,仍然能够保持1万台的这种常青树。包括我们的仰望一个月销量在1,000-1,500台。这些高端品牌的销量也给公司带来一些毛利的贡献。

综合出口,加上从高端品牌带来的毛利,再加上比亚迪的规模化所带来的毛利。公司这边今年的话,单车的毛利略微降低。但是公司通过规模化的生产,我们有信心能够保持盈利水平。

Q:关于我们在DM和纯电两个细分市场的一个市占率的目标和展望。首先是混动市场,我们看到在节后,在价格战后,我们取得了非常良好的市占率提升。我们看了一下细分的占有率,在DM市场已经超过了50%。这一块请问我们是如何去展望,尤其是我们下半年DM5的推出的是否会进一步的提升?然后纯电我们看到我们的市占率会相比混动会偏低一点,或者说更加分散一点,这一块我们后面的一个展望和策略?

A:三月份的数据来看,我们的市场占有率现在已经高达16%,确实还是比较高。

大家也知道我们推荣耀版主要的敌人是燃油车,主要的敌人是合资品牌。应该说随着我们荣耀版的推出,在燃油车的转化上面、在合资品牌的转换方面,我们还是卓有成效。在A级轿车里面,确实收到了很多合资品牌、燃油车的转订,获得了很好的市占的提升。

现在比亚迪PHEV加EV占整个市场的市占率是在16%,在新能源车的市占率已经达到35%,我相信我们还是能够继续提升。

目前我们产能供应还是不够,像我们秦plus DMI现在终端目前没货了,驱逐舰05终端也没货了。我们的产能可能在四月份、五月份会进一步的加大秦plus和驱逐舰05。

我们是两条腿走路,PHEV主要转化家庭第一部车或者是换购车,EV作为家庭第二部车。这个战略的驱动下,按照三月份的数据看,中国新能源汽车的渗透率已经高达45%以上,估计未来三个月有可能会超过50%以上。这主要得益于国内包括比亚迪在内的一系列品牌,推出了很有竞争力的PHEV,可油可电,大大的转化了现有的燃油车的存量。因此我相信这一个态势不会变,比亚迪我们更有信心、更有能力在这个态势里面起主导作用。

Q:怎么看待传统的车企,像长安、吉利份额的转变,对咱们已有市场的冲击?因为刚才你也提到,往后看三年是在一个大决战。参与者这种变化会对决战会有什么影响?

A:关于国内的同行,我相信他们做的也挺好的。我觉得他们这两年,特别是今年,新能源汽车的电动化的速度在加快。他们也感受到了新能源车的来势凶猛,也推出了很多像比亚迪这样的PHEV。我相信他们也会加入到这么一个阵营。

大家知道汽车发展到今天,应该说新能源汽车的性能是全面的碾压了传统车,无论是加速、静音、包括使用的成本。

规模提升以后,原来购置成本是电比油贵,去年做到油电同价,今年我们比亚迪率先推出电比油低。电比油低它是一个分水岭,是一个燃油车导向电动车的分水岭。

因此我相信这些传统车厂也应该看到了,如果再要扩大新能源汽车的规模,只能去转换传统燃油车的存量,或者去转化传统的合资品牌他们的地盘。因此我相信以比亚迪为代表的中国品牌,我们的主要机会就是如何把燃油车迅速的转化成新能源车,如何把合资品牌的车迅速的转化成我们中国品牌的车。

合资品牌在中国目前还占了40%以上的份额。按照中国产品的竞争力,无论从太阳能、从家电、包括今天的手机,可以看到中国企业一旦起来了、一旦技术领先了、成本领先了、规模领先以后,我相信这些合资品牌会丢失大部分份额。我估计未来3到5年,合资品牌从40%的份额会降到10%,腾出30%的市场空间。

这个30%的空间,就是我们这些中国品牌未来增长的空间。像长安也好、吉利也好,我相信我们都有空间,30%的份额大家分的话,我相信都有机会做大。因此我觉得对于中国品牌,未来机会还是蛮大的。

Q:刚刚王总您也提到了我们现在进入到一个大决战的一个阶段。想请王总给我们展望一下,就是在这个大决战之后,包括考虑到了国内其他品牌也进入到电动化的加速进程之后,我们怎么去展望中长线维度的国内的市场份额?

A:我刚才也大概说了一下,就是这种激烈的价格竞争,会导致格局的重新分配。就是刚才说的规模之战、成本之战、也是技术之战。拥有规模、拥有成本、拥有技术的优势,我相信会脱颖而出。

现在实际上格局的话,可能是合资品牌丢掉30%的份额。合资品牌现在占了中国40%多的份额,我相信他们会最后退回10%,让出30%的份额出来。我觉得中国品牌机会很大,以比亚迪为代表的中国品牌,未来会把合资品牌的30%份额拿来进行重新分配。

在中国品牌里面也不是全部都能活下来,我相信大部分也会是死掉。但留下了一批,可能就是真正有成本优势的、有规模优势的、有技术优势的,这些才能够真正留下来。特别能够具有快速反应的、有精准的战略方向的、再加上有核心技术的,其实并不是很多企业。但是这个名字我不敢说,但是我相信大家都能够看出来,未来这个决战是非常残酷的。

按照家电、太阳能、手机可以看一看,最后留下来也就那么三五家,真正的核心竞争力就体现在技术、成本加上规模,这样才能够活到最后。

Q:我们看到中国、美国、欧洲市场电动车发展还是比较快的,对于除中美欧以外的新兴市场,因为基础设施相对会薄弱一些,但中国的出口影响力也比较大。想请公司帮我们展望一下新兴的市场未来的增长的潜力怎么样?以及未来放量的节奏对我们公司经营的一个支撑?

A:海外市场的话,大家知道中国是全世界最竞争的、市场也是高度内卷的。那么国外相对来说,竞争只能说刚刚充分,以前早期的时候竞争还不太充分。因此海外是中国品牌走出去的一个很好的路径,因为竞争不够充分,或者竞争刚刚充分。因此我相信海外包括像东南亚市场、欧洲市场、南美洲、包括中东,这些将成为中国未来新能源汽车品牌走出去的一个最好的途径。

比亚迪也是一样,我们在欧洲市场,特别在东南亚和南美市场已经取得了比较好的成绩。那个地方不管是销量的增长速度,还有对公司的毛利的贡献,还有未来的发展方向,都对公司提供了很好的支撑。因此比亚迪未来在这些领域里面,会大踏步的往前走,不管是规模也好、速度也好。我们是去年出口了24万台车,我们今年是50万台车,明年大概在100万台,我们希望是未来三年都是倍增式的增长,来抢占这个新的机遇。

比亚迪本来就是个国际化的企业。我们早期在做电池的时候,就是一个全球化的企业。我们有出海的经验,我们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这也是未来比亚迪成长的一个重要的机会和空间。

Q:在当前可能国际局势也有点动荡的一个背景下,我们在出海方面是有哪些独特一点的举措,去进行一个更长远的规划和发展?然后我们对也是中线维度出海份额的展望?

A:出海如果按照全球化的趋势,出海是一个很好的方向。但现在因为地缘政治的问题,而且现在全球化其实变成一种幻想是吧,因此现在出海必须要本地化。因此出海加本地化才能够更长远可持续的出海。因此比亚迪我相信我们和其他中国品牌也是一样,必须要本地化。

应该说新能源汽车的竞争力,中国汽车毫无疑问是最强的。如何在比如说在欧洲、在东南亚、在南美洲这些地方、包括中东,如何把新能源的技术和本地化的战略结合在一起,才能取得最终的的胜利。

因此我们未来也是一样,我们在南美建了工厂、在欧洲建了工厂、在东南亚也建了厂。配合比亚迪的整体的出海战略,我相信我们会形成国内、国际这么两个领域,让我们比亚迪汽车变得更加健康。

Q:我们今年最期待的可能还是DM5的这个产品,想问一下DM5这块,因为公司的宣传可以看到油耗能进一步的大幅下降,包括一箱油去跑2,000公里。一方面整个技术是怎么去实现的?第二方面想问一下今年DM5上车的节奏?

A:DM5我们是在DM4的基础上,进一步的提升了我们各个系统的效率,特别是发动机的效率。发动机效率从原来的差不多43%提到了46%。目前46%效率,应该说这个发动机效率提升,对整个系统,包括油耗大幅的改善。

另外在这个NVH方面,比DM4也大大的做了改善;在百公里加速上保持DM4的水平略有提升;油耗的话,百公里亏电油耗在2.9升,那么满油满电应该在2,000公里这个水平。

节奏的话,我们争取在五月份以后慢慢去切换。

比亚迪因为现在DM4一个月的量非常大,光秦plus还有驱逐舰05这个量,目前处于供不应求的,切换对我们来说难度很大。

我们现在要逐步根据市场的热度的情况,从五月份开始慢慢逐个车型开始切换。我相信这一波又能够把我们产品的热度持续到未来至少1-2年。DM5大概从五月份起开始切换。

Q:在23年,公司的投入力度还是比较大的。一个是资本开支,另外一方面就是研发费用,这两个增长的非常明显。我们想问一下,一个是24年,包括稍微再往后看一点,这块儿怎么展望?

A:研发的话公司差不多有9万人。我们现在是应该在全球汽车公司里面是最多的了,丰田大概也是6万人,我们差不多9万人的研发团队。

覆盖了从电池、电机、电控,包括功率半导体、汽车半导体在内的很多领域。

应该说研发费用可能会逐步提升。但是对未来公司技术的储备、竞争力的提升,还有各种产品的创新,会打下很好的基础。这是关于研发这一块。

Q:关于研发方向有两个问题想请教一下。第一个问题的话,我们看到其实去年咱们全年400亿左右这个研发投入,如果我们按照电动化和智能化来区分的话,大概分别的投入会是怎么样?其次能不能把前瞻和一些现有技术的拓展做一个区分,就大概我们的研发费用都是怎么样的一个投向?

A:我们现在有9万名研发人员,我相信应该覆盖汽车方方面面的研发。包括目前比较热捧的智能化,我们的研究也很深。我们从芯片层面、软件层面、从算法方方面面也是覆盖了很多。我们去年招了3万名应届毕业生,包括清华北大的都很多。这些优秀的人才加入以后,大大的加强了我们研发的能力。

我们现在有新能源车主大概七八百万了。那么拥有七百多万的车主,他们对市场的声音、他们的需求就是我们的研发方向。因此我们应该比别的车企更懂客户,也更了解客户,也更了解未来的这个需求。因此未来的需求,就是我们的研发方向。

我们也懂得这个行业,我们也知道国家的政策的变化,特别是智驾里面的法规。我们也根据智驾的法规循序而进,我们会推动很多层面的法规的改革。因此我们的研发方向,研发的精准度应该说在行业里面还算比较准的。

当然了,我们的前瞻性研究也布了很大的局。我们在方方面面的各种前瞻性,包括电池、包括底盘、包括很多前瞻性方面,做了很大的布局。

我们9万名工程师应该说效率很高。实际上在中国这个9万名的话,按照在欧洲的比例,我们一个人要顶他们三个人,按照效率。因为我们在欧洲原来做过很多生意,Nokia爱立信这些生意。我们感觉受到他们的工程师的效率确实很低,因为每年的假期。

如果按照三倍的效率的话,我们现在是27万名工程师。其实我们这个实力应该说全球应该是全宇宙最大,因为中国人大家知道也很勤奋。比亚迪的这个工程师文化大家也看到,我们也非常务实,我们就实实在在的做事,做老百姓客户需要的技术。因此我们有一个深不可测的一个鱼池,我们每天都储存大量的技术沉淀。另外,比亚迪有巨大的车主的体量,我们的每一项技术都基于需求。

因此,这个数据的比例我说不出来,但是我相信我们的研发,应该在在同行里面,我们应该以压倒性的多数,无论从数量、从研发的金额都是处于领先水平。这样才能保证我们在未来三年这种技术之战、规模之战、成本之战中保持优势。

Q:关于技术路线。就我们看到特斯拉现在FSD的V12.3在美国也推出了。从端到端的角度上来讲,应该说这一轮的推出还是取得了不一样的产业趋势的反馈。所以想请教一下公司,就是在前瞻性技术里面,咱们是怎么看待未来端到端大模型在智能化里面的一些应用,以及我们是否有做一些相应的储备?包括我们在前瞻技术里面,是否也会对于像人形机器人等等的一些技术做一定的布局?

A:AI技术最近几年的突飞猛进,确实让我们智能驾驶也好,让很多行业特别是工业自动化看到了春天。像我们现在有74万名员工,通过AI的话能够省掉一个50%,省掉35万人的话,我们一年就增加好几百亿的利润,这个潜力非常大。

从智能驾驶来说,随着AI的不断的突破,端到端也好,各种新的领域、各种新的算法也是不断的呈现出来。比亚迪现在有4,000人的这个队伍。

我们现在也探索各种各样的方案,也有各种各样的公司给我们提供很好的支持。像英伟达、地平线、包括华为、包括大疆,我们有好多种方案。应该说我们会博采众家之长,我们会优化我们的体系。当然我们车型也很多,我们流派也很多,我们会采用很多种领先的方案。那比亚迪的整合能力、比亚迪这种巨量,也给他们带来了很多经验。我相信我们会集众家之长。

你刚才说的特斯拉FSD V12版,确实现在比它的V11版是要好很多。我们现在也在关注,我们也在和英伟达还有一些领先的半导体企业在探索更新的科技。我相信我们不会放过这些机会的。

就像在电动车领域一样,大家都不看好电动车的时候,我们认为从技术突破上讲有方向,我们毫不犹豫的会抓住这么一个机会,进行大量的储备。

AI的发展会助推智能驾驶的快速的成长,我相信这对我们、对全球都是一个机遇。如何抓住这个机遇,比亚迪是一个工程师的团队,我们会有很深刻的分析,然后定出精准的战略。

你刚才说的人形机器人这一块,确实是未来的好的一个方向。因为人形机器人比智能驾驶的法律障碍要小。

因为智能驾驶一个最大的障碍就是法律,就是出了车祸死了人怎么办。人形机器人相对来说的话,这些法律就没有了,就和互联网一样,完全是空间更大,伦理上、法规上受到的捆绑更小。

人形机器人的成长的速度可能比智能驾驶成长的速度要快。因为它受到的外部环境约束的地方少,技术本身都是差不多的。我们比亚迪也在做一些研究,能够抓住这一场AI所带来的技术的变革、给各行各业带来的这种机遇。

Q:比较关心公司的智能化技术相关的进展。包括我们也想问一下,公司未来在智能化这块的对外宣传口径上是不是有所调整,就会不会更积极一点?

A:智能化是这一块是我们研发领域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公司大概已经有四千多人的智驾团队。我们从芯片、算法、感知、规控方方面面,包括在硬件方面,应该说是做了很大的投入。我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会展露出新的优势。

我们的能力的话,整个能力在工程化、我们知道消费者需要什么、我们知道政府的法规去到什么时间表,这是我们比竞品要强很多的。我相信随着法规,随着老百姓的需求,随着我们的工程化的能力的加强,未来比亚迪的很多车型可以装载比亚迪智能化的技术。

当然了,我们的优势的话,第一个在成本这一块,垂直整合的产业链。我们的规模,我们的垂直整合的产业链,我相信我们这个智驾系统是最具有竞争力的;第二个,在对老百姓的理解和公众化能力方面,我们会有非常特色的;在法规的时间表上面,我们会掌握的更透。

我相信比亚迪在传统车所具备的能力,再加上智驾所具备的优势,我们都把它结合好。公司未来几年会推出一系列的智驾的产品,来满足市场的需要。

Q:关于智能化。刚刚王总也提到了,咱们现在智能化团队也有4,000人,想请教一下咱们智能化在跟外部的供应商合作和内部自研是怎么分工的?以及像城市NOA这块,今年也有很多车型都在上车,那比亚迪在咱们的大基盘20万以下售价的车上,就是NOA的上车的进度?

A:我们大概在今年下半年会推出一批车出来,在城市NOA方面。包括在20万以内的车型。我们的技术方案,大家也知道我们是博采众家之长。我们用了很多种方案,同时我们还有自研的方案,同时在优化。我们也在不断的去比对,我相信只有充分的竞争才会有更好的成绩。

那比亚迪的优势在于我们的规模,我们的车型又多规模又大。我们可以拿到全球供应商最好的资源和最好的价格,包括像英伟达的、地平线的、还有像TI的、还有华为的,我们都会拿到它最好的价格,最多的人力资源的支持。因此我们在这一块,会表现出一个先低后高。我们下半年会推出,包括未来两年内会推出很多带智驾的产品。

同时我们和国家有关部门在L3的准入方面,有很好的关系,我们会推动政策的进步;另外我们会协同我们的用户,更好的定义我们的产品,让我们的产品更满足消费者的需要。

Q:关于高端化这一块的。咱们比亚迪的高端化品牌,像仰望、腾势、方程豹,这三个品牌过去两年也取得了比较好的表现,那我们去打高端化这块儿,比亚迪的优势,您觉得更多体现在哪?您刚刚也提到了,就是像电池这块会做一个技术的差异性。那么在高端车这块,就是智能化这边,是否会去做这个技术上的差异化呢?

A:出海和高端化是比亚迪另外两个大机会。那么高端化的话,其实特别在国内是一个非常好的机遇。我们的仰望现在稳定在一个月1,000-1,500台。

腾势的话,我们N7是没做好,但是我们的D9做的非常好。D9的话我们换新以后,新款上市以后,现在保持万台的量。在非常激烈竞争的MPV里面,保持月销1万以上,甚至达到15,000,还是一个比较好的成绩。

我们新的腾势N7大概在4月1号。因为原来的前脸比较丑,现在重新换了以后,N7会有很好的表现。

高端化里面,对智能化的需求就更加紧迫。我们腾势马上也推出城市NOA。未来的话,我们在这个领域里会推出一系列的产品,包括像城市NOA,我们还加了一些比亚迪有特色的,比如像代客泊车,比亚迪我们把它做到极致,这一块的话是我们的特色。

因为我觉得泊车从法律障碍上讲,它是没有。因为它速度很低,它又撞不死人。这样的话,怎么把这个产品做到做的像这个毒品一样,就是让你产生依赖。

i就像我们比亚迪当年做这个360度。我们比亚迪在中国推出的车里面,最早把360度做到极致。现在我们360度,包括像海鸥那么便宜的车,我们都是标配。就特别对你们女同志要离开360度全景的话,她就车就没法开。这也是比亚迪当初第一家在中国推出360度。那我相信把我们比亚迪这个智能泊车或者代客泊车做的像我们当年360度的全景一样,做的让你真正产生这种依赖感。

因此我们智能化的话,别人有的我们要有,然后我们做出更加有比亚迪特色的,对用户体验极佳的,又没有太多的安全风险,就不会触碰这个法规的底线。我们未来的发展方向。

Q:电池这边,我们在电池的外供以及在储能这一块是怎么样的规划和考虑?

A:电池这一块,我们现在除了动力电池,还有储能。储能的话随着全球储能需求的加大,比亚迪储能也发挥了我们的优势。我们储能电池和动力电池,是同一条产线上的高度的产能的协同,再加成本的这种协同。

因为储能再大,它也只是电动车的10%-20%。因此电动车的规模化,对储能电池的成本的降低产生了巨大的一个推动。比亚迪利用动力电池的巨量,来推动储能电池的成本,因此我们未来在储能上也是表现出非常好的一个发展态势。

外供这一块的话,我们现在也有一些是外供。但外供的量现在看占比的话,因为我们内需很大,比亚迪品牌的汽车现在卖的好,外供的比例并不大。但是总数是在增长的。

Q:关于电池的问题。因为我们看到公司的刀片电池在能量密度、集成效率上都有比较明显的优势。目前整个动力电池是向快充方向迭代,这个趋势比较明显。想请教一下公司在新技术上的一些布局、进度,以及包括我们在铁锂4C的实现的节奏?

A:电池技术现在也在不断的推新,我相信推新的发展速度可能不像以前那么快了。因为现在整车对电池的需求,现在应该说性价比远大于以前的这个能量密度。

五年前或者是十年前的时候,电池的里程没有达到500公里的时候,大家的需求就要提高电池的能量密度。

现在已经突破了500公里到600公里这个心理极限。实际上燃油车加一次油大概也就在500公里左右。通过这么一个心理障碍以后,现在的需求是一定要电池要做的便宜、做的安全。这个是当下或者是未来3年到5年成长的最大的动力,所有的电池厂家围绕性价比去做。

就像汽车一样,汽车车身其实差不多有100年的历史了。车身技术就两种,一种是钢车身,一种是铝车身。大家知道钢车身和铝车身比,钢车身是一个落后的技术,很低的指标、很糟糕的一些参数。但目前全球来看,钢制车占了99%,作为先进的铝车身,有很漂亮的数据、漂亮的指标,它只有1%,只能在豪华车里面用一下。

因此当一个技术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性价比就变得更加重要。当满足这个技术所需要的门槛的时候,其实再决定这个技术使用的是性价比。因此钢车身现在占了我们的全球车身的99%,就说明它的这个性价比还是比较高的。

电池的发展,我相信也是一样。当老百姓对里程这么一个焦虑解决掉以后,剩下的就是围绕性价比,谁的性价比强、谁的应用普及范围就高。因此比亚迪研发方向把这个作为我们的首位,让老百姓更满意的安全、更满意的性价比,这才能够主导汽车行业的发展。

对豪华车来说,它需要故事,它需要更高能量密度,有很好的电池的故事来提升它的品牌。那我们还有一个方向,就是围绕我们高端车所需要的电池。它需要更高的技术指标、更漂亮的故事、更先进的技术,让我们消费者愿意为高价去买单。因此我们会未来推出很多像固态电池,各种高能量密度的、各种创新的技术体系,来满足我们高端品牌对于这个电池的需求。

Q:咱们怎么样去看待,比如说电池端的材料的价格?这里面可能最重要的是碳酸锂的价格后面对我们成本上的一些影响?

A:关于电池材料,现在应该说整个电池的规模也变大。然后原材料的供给也出现供大于求。

因为中国投资的冲动比全球任何地方都足,就一哄而上。坏处就竞争惨烈,好处的话就让我们的创新效率提升,你效率不提升你就死掉了是吧。

这样各种原材料的价格会大幅下跌,这里包括效率的提升、包括生产规模、包括技术设计的极致的设计。包括像正极材料、负极材料、隔膜、电解液,这些材料现在价格都是,特别是像负极的碳,原来很贵,现在都达到1吨1万多了是吧,原来都3-4万1吨。

这样就是大大的提升了行业的零部件,电池材料的竞争力。这就反映出我们电池的竞争力也随之提升。我相信未来中国电池材料,随着这一波市场的竞争的推进,也表现出巨大的竞争力出来,就是又便宜又好。因此我相信我们和中国材料厂一起推动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最后形成一个极具竞争力的汽车产业链。

5938.jpg
狐狸club温馨提醒
本文采集自微信公众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收藏帖子 搜索

网站状态|免责声明|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站地图|club·befox·net

GMT+8, 2024-11-24 01:31 , Processed in 0.088228 second(s), 14 queries , Gzip On,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