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发文《(笔记)今天的会,十分重要》。
发出不久,有读者留言说,“这不就是新闻通稿么”。
是一个2020年4月就开始关注本号的老读者。信息显示,这是他3年来第一次留言,用了反问句。
大部分老读者知道,几年来,我整理的《笔记》,一般如此:“依据通稿,简单笔记,无信息增量”。常在开头说明。
问题来了:既然没信息增量,为啥还有不少读者愿意看呢?
今天北京下雨,走路接孩子的路上,我大致想明白了:因为,有价值增量。
谈价值,首先要谈需求。没有需求,便没有价值。
吃饭是刚需,学习也是。对不少人来说,学习讲话,是一种思想刚需。全党要学习新思想,党员超过9600万。
怎么学?当然可以通过直接阅读通稿(或者原著原文)学习。我本人最喜欢最鼓励这种方式。
但问题至少有两个。一、部分人群阅读通稿有一定困难。二、部分人群每天能用来阅读的时间有限。
这种情况下,高效阅读,理清结构,找出信息,标色显示,就显得有价值了。本质上看,这是一种服务。
提供这种服务,似乎有一点点门槛,需要两种能力:信息的发现、信息的呈现。
“信息的发现”。我们大约听过,“画一条线1美元,知道在哪里画线9999美元”的故事。不展开。用在这儿,不一定恰当,也显矫情。道理似乎相通。
“信息的呈现”。简单说,就是逻辑、结构;字体、间距、配色等问题。不得不说,我目前的呈现方式,应当优化。但,总体看,利于信息传达。
有序、简明,是一种追求。
“发现”和“呈现”后,能帮到一部分读者,尽快找到信息,迅速掌握精神,节约学习时间。
时间是最可宝贵的。
如果每篇4万人阅读,帮每人节约10分钟,那就帮大家整体节省了6667个小时,约278天学习时间。
按时薪30元算,读者省下的时间,能挣20万元。
一天如此,一年呢?并且,一些时候,阅读量10万+、百万+。
帮读者节约时间的前提,是先付出时间。
我确实进行不少了“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且常常在深夜。当然,并不觉太累。毕竟,不管是否发出来,是否有读者阅读点赞,我自己都是要学的。
回头再看读者的留言。也确实存在一种情况——
一些读者,本身有很高的通稿(原著原文)学习能力,不需要《笔记》这种形式。他们需要的,是更深入更解渴的解读,甚至一些“猛料”。
抱歉,精力和水平所限,解读与否,要看时间和能力。至于“猛料”,确实没有。
最后重复一个意思:如果对您有用,十分荣幸。
谢谢您关注。
以上。
————
最后附3月份10万+
(数据出自微信后台。阅读次数,或略高于前台显示数字。前台显示的,是阅读人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