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Alyssa Borkowski今天内容主题可能会有点宏大。 我聊一个,现在非常火的经济学现象吧。 有人调侃—— “现在国内一半的经济学博士论文,都在写这个话题了。” 一
大家有没有发现一个事。 中国人这几年变得极为保守了。 有了钱,第一考虑的不是买个房。 而是: 我要存起来,提前还房贷。 以前理财论坛流行的观点,是“哪里买房赚更多”、“年轻人要早买房”之类的。 但这一年多来,画风完全变成了: 如果我不买房,好像人生就没任何压力了 截图来源:豆瓣@felix 我已经看见N个年轻人这样说: “你让我花一两百块钱买件衣服、吃顿饭、看个演出啥的,没问题。” “让我买房买车?那可不行” 二 实际上,很多经济学家也在火热讨论这种现象。 发展成了一门显学。 专业讲法这个叫: “居民资产负债表的损坏” 资产负债表是个会计学术语。 我们每个人有资产,也有负债。 比如100万买个房,贷款70万。那资产是100万,负债是70万。 一个人,就是一张资产负债表。 所谓“资产负债表衰退”,就是资产贬值了,但负债依然很高,偿还很艰难。
日裔经济学家辜朝明最近在一个论坛上发言,引起了很多人关注。 他总结了一些“日本失去三十年”的经验教训。 说: 当日本泡沫破裂时,开始流行一件事。 因为资产贬值太多,大伙变得很厌恶借钱。 手头有了现金,就先拿去还债。 或者先存起来。 企业也是。有了钱也不研发、扩张了,就是一味地存钱、还债。 主流意识是,“我再也不会借钱了”
这对个体而言是合理的。 但这对经济来说不是好事。 当全社会变得很消极保守,个人不敢负债买房,企业不敢负债投资。 经济就迅速收缩了。 资产负债表破坏后,日本人用了三十年在还债。 确实。
房奴多重要啊! 只有——房奴敢于掏空六个钱包,背上贷款买100万的房子。 才会有100万—— 给房地产员工发工资,给建材企业带来销售。 给家电企业带来收入,给银行带来利息,给农民工带来就业,给地方创造卖地收入和公务员奖金...
以前许多行业岁月静好,那是因为房奴在负债前行。 房奴贡献可歌可泣。 但有一天房奴幡然醒悟了,不想负债了。 觉得“买只口红就很ok”;“吃麻辣烫也是幸福””。
没必要掏空六个钱包去扛压力。 衰退就形成了。
当年日本政府怎么应对的呢?
一开始央行也是降息,刺激大家借钱。但不管怎么降,甚至利率降到0,大伙都不愿意借钱。 心理已经创伤了。 老百姓不想:借钱买资产→资产猛跌→然后被逼还钱。 辜朝明说——
日本在这个过程里,走了很多弯路。 辜在90年代日本泡沫经济破灭时,给日本官方提了很多建议,起初并不受重视。 但慢慢更多人意识到,他的说法挺在理。 去年开始,我们国内很多经济学家也开始聊他的理论。 辜朝明说: “很多中国人已经开始意识到,资产负债表衰退这件事了...” 比如中产失业后,家庭财务情况突然紧张;近两年一部分买房的人,房价跌掉了首付...
这都属于资产负债表的损坏。
辜朝明提醒说: 好在,中国可以摸着日本的石头过河。 少走一点弯路。 “不要把时间浪费在货币政策上。应该将所有精力都放在财政刺激上,以保持经济的运转” 要让大家有机会赚钱、敢消费、敢冒险。 辜朝明觉得—— 货币放水没啥有用的。 不如政府出钱,干点具体事情。 三 辜的讲法很抽象。
作为经济学家,讲到这个层面,就差不多了。 怎么修复这个资产负债表?
让普通人敢借钱,敢消费呢? 如果真要细细讲,其实挺多。 核心就是降低个人的负债压力,强化大家的现金收入。 比如瞎出几个主意:
1)降低存量房贷利率。 别用lpr一点点地挤牙膏了,直接砍下去。 但这块会动到银行的蛋糕。
2)发现金 比如每个人发个1000块钱,行不行? 这并不是啥匪夷所思的做法。像美国,抑或我们香港,澳门...都有尝试直接发钱。 再不济,多发点消费券也行。 3)降低社保负担 ...
这块就不多讲了。 4)让公积金更方便地可提取,可使用。 申请提取公积金,能不能搞得再简单些。 能提取的金额,再多一些。 这本来也是个人财产嘛。 5)把股市搞上去。
哈哈,说这个有点歪屁股嫌疑了。
但真切地觉得。如果咱们的股市指数能升上去,股民心里多一点安全感。 欢欢喜喜,内心不慌。 自然就敢花钱买买买了。
当大家的预期好转了,手头的现金变多了,敢于花钱了,未来才会更好呀。
。。。
这确实是一个宏观,深沉的话题。 我聊有点偏科了。 聊到这儿就结束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