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说好,今天的内容可能有点晦涩。
近期无论是股市还是别的地方,最大热点显然都是奥密克戎。由于这是一个新生事物,很多人喜欢去爬各种论文,用以支撑自己的论点。
作为一个曾经十几年以读论文、写论文为生的人,我的建议就是普通人不要去关注相关信息,有两条理由。
1、所谓论文,就是为讨论一个问题而发表的文章,其核心是讨论而不是结论。诸位可以理解成为头脑风暴,说什么都有。科学讲究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绝大部分论文(99.9%)主要负责大胆假设,只有极少数论文(0.1%)能负责小心求证。
也不能说那99.9%的论文就没有价值,因为当出现一个新问题的时候一开始大家都只能猜(假设),没那么快形成求证。就和头脑风暴一样,一开始需要把所有的可能性都列举出来,然后用排除法来求证。
总之论文不是教科书,绝大部分论文,包括知名专家和知名期刊的,都有各种各样的问题。然后大家通过写论文互相打嘴炮,逐渐形成收敛,形成学术界的共识,写成教科书或者权威指南。
所以单独拎一两篇论文出来讲述其中观点没有意义,学术界正经的做法是围绕某个问题的不同观点论文至少搞十几篇出来综合比较分析才行,这个就是传说中的综述。
2、看懂一篇论文的结论需要经过专业训练。绝大部分论文的结论是在A条件下B观点成立,这个A条件是被严格限定的。但普通人通常会自动忽略这个条件限定,直接把B观点推广到所有领域。
以新冠为例,有两个著名的被误用的观点。
第一个是在原始毒株时期,有些专家认为新冠可能会引发细胞因子风暴。简单来说就是免疫系统为了杀死病毒,也误杀了很多好细胞,最终导致把自己的器官都破坏了。
我猜你们对此都还有印象,两年多前相关文章很多也很吓人。但至少截至目前,全球几十亿人感染后并没有明显的证据。
第二个是ADE效应,意思是抗体不仅没有抵抗病毒、反而倒戈帮助病毒的现象,通常表现就是第二次得病比第一次更重,因为第一次得病所获得的抗体反而帮助了第二次病毒的复制。目前很多地方传的第二次得新冠症状比第一次更重,就是一种典型的ADE效应。
绝大部分专家并不认为新冠病毒具备ADE效应,全世界大量病例也不支持这点,但也曾经有少部分专家曾经大胆假设(但并没有小心求证)。其中最有名的一篇论文发表于Nature,分析了从2020年3月到2022年4月美国大约4万名退伍军人的病例,其中多数是60岁以上老年白人男性。
但这篇论文存在一个硬伤,就是对照组有问题。所谓对照,就是进行第一次和第二次感染对比的时候,需要是同样一批人进行对比才有意义。或者说,找两批差不多年龄、性别、身体健康条件的人来进行对比,并严格定义到底是第一次还是第二次感染。但实际上这篇文章并没有,作者自己也意识到这个问题,并解释说臣妾实在做不到,所以我的结论你们凑合着看但千万别瞎推广。
从学术角度看,这篇文章的价值不在于结论而在于数据。即便结论有问题,就凭里面4万多组真实数据也够发一篇Nature了。但现在无数自媒体文章做的事恰恰就是把相关结论无限度进行推广,因为这样才够制造焦虑。
以上看不懂没关系,我简单打个比方。不少论文从本质看就是杠精附体,拼命强调某一点而忽略掉全面性,即便只存在0.1%的可能性也会反复强调万一的价值。在学术界杠精有纠错的价值,因为只有从各个方面(哪怕是0.1%可能性)都经受住杠精的拷问,一项理论才能成立。
但在现实生活和投资中,模糊的正确更加重要。我们每一天都可能出意外,投资的公司每一天也都可能被陨石击中,但只要发生的概率小于一定程度,就不需要在意。
简单来说就是,你操心不过来,万一的情况那就等万一真的发生再说好了。如果总是要防着万一,那付出的成本太高,会把人累死。
写那么多,是因为我也曾不断因为疫情和股市而焦虑,但近期终于放下了。
在焦虑过程中,我大概有2个月左右轻微的失眠、照镜子头发似乎也白得更多了、放弃了一些锻炼(严重影响减肥效果哟)和娱乐、有时候还会和家人吵几句。自我感觉人变丧了、健康指数下降、公众号写的也没那么好玩了,本来很多计划内要做的事都拖延了,实际上相当于人生变短。
这些叠加起来,影响应该远大于真的感染后在床上躺两三天及后续恢复,这就是我愚蠢的为万一所付出的代价。
股市也一样,我认为无甚好担心的。情绪波动来波动去都无所谓,明年春天就是春暖花开之时。
文末推荐一个我很喜欢的研究工具“芝士财富”,正在搞双12活动。直接扫上面这个二维码即可关注公众号,点击公众号下方“使用软件”按钮进入软件,然后点击页面上方的“年度福利大放送”的图,就能进到活动页,立刻参与秒杀了!秒杀完记得抽奖!
双12活动内容:
1. 直降大礼:年度VIP直降150元,348元/年,只要9毛5/天。
芝士比较实诚,没有花里胡哨的,直接减钱。
2. 免费大礼:所有用户可以免费领取15天VIP!
新用户老用户都有,在活动页面上方直接领。之前没用过的,赶紧趁这个机会用起来。一年薅羊毛的机会不多,千万别错过!
我几乎每天都在用。A股、港股、基金都包含在内,有助于你花最少的时间来了解一家公司的基本面,通过这个工具能节省不少时间。
基本上我会利用碎片时间来使用这个工具,差不多5-10分钟就可以简单看一家公司,我关注的一些基本数据都会有,在其他渠道去整理这些数据至少也得花一两个小时,大大节约了初步筛选的成本。
识别上面这个二维码即可使用。软件是收费的,但每天有免费使用的次数,可以先尝试下是否对口味。虽然行情依然纠结,但最坏的时候肯定过去了。情绪平稳了,认识就会重新在投资中发挥作用,多做作业吧诸位。
后文比较长,给没用过软件的同学做个介绍。
第一步:选股
A股现在超过5000只股票,你要说谁能一一研究,对每家上市公司如数家珍,我是不信。这个体量,靠个人研究,根本研究不过来。
所以,在有限的时间内,我必须找出少数的公司拿来研究。
这时候,就需要一些优质策略,帮我快速筛选出值得我研究的股票。
我的方法有哪些?这就要借助“芝士财富”工具里的“选股”功能,去按照心仪的条件来筛选:
举个栗子:
根据业绩超预期策略买的XX票,116个交易日上涨127%;
根据均线收敛突破策略买的XX票,47个交易日上涨334%。
这两个策略都来自于投资大师的经典理论,多年来在实战中被验证非常高效。
不过每个人的投资思路不一样,有看重ROE、ROIC、净利率的,有看重公司回购、内部人士增持的,有看重北向持股、基金持股的,这些选股条件芝士里都有,自己随手点一点,几秒钟就出结果。好用极了。
看不懂指标?不知道怎么制定策略?也不用着急,软件里的“宝典”和“选股”模块有:新手入门-指标百科-精选策略,供大家学习参考,完全免费,建议白瞟!
第二步:诊股
选股后,进入研究范围的股票通常很多,咱不可能每一只都买,咱要优中选优:找出那些投资亮点多,符合自己投资逻辑的公司,干掉风险极多,甚至有爆雷风险的公司。
那么,如何优中选优?
1. 查询股票的详情
在芝士里,可以快速了解一个公司的基本面、资产财务状况,还能一目了然的看到这家公司的投资亮点和风险提示。股票和基金都能查。
这就像找工作的时候,先看简历。芝士的个股页面,就像一个公司或一只基金的简历一样。
如果一只票满屏绿色的风险提示,尽量远离。如果红色的亮点多,就可以多关注多研究背后的逻辑。
2.查看排雷指标
芝士软件在排雷上做得非常好,垃圾票极容易识别。
一个是看刚刚提的简评模块,收入、估值、偿债、预警、审计等各方面潜在的风险提示,都一目了然。风险多的股票,立刻就能识别:
一个是看排雷指标模块,哪些数据存在风险,会有小叹号提示,很清楚。
说真的,咱们投资中不踩雷,是保住本金的核心要素。只要能保住本金,市场玩不死咱们。只要牛市周期一来,收益说翻倍就翻倍。
第三步:认知判断
选股和诊股之后,就要对一个标的做具体分析:比如行业分析、公司商业模式及竞争力分析等,我们要结合投研工具,做自己的认知判断。
因为只有你看得懂某家公司,才有信心,才拿得住。
那如何做认知判断呢?
1. 阅读公司公告、财报,以及机构观点
这些要么是公司一手的宝贵资料,要么是券商的综合研究,都很有参考和研究价值,能让你了解一家公司的业务、护城河、发展潜力、优势所在。
2. 查看大事提醒
在“大事提醒”模块,一只股票各个方面最重要的信息,都帮你分门别类摘出来了:业绩、募资、分红、研报,一目了然,还有股东、股价走势、快讯。看一眼自己心里就有数了。
比如点“股东”标签,就能看到公司近期的回购、增持情况,还有北向资金的增减持动向:
3. 产业链分析
在研究公司基本面的时候,产业链非常重要。它能让你了解影响公司利润、行业竞争格局等重要因素,以下图为例:
2)还能总结产业链中的重要事项,比如哪个环节价值更大、什么会影响公司利润、行业竞争格局3)同类可比公司一目了然,比如半导体行业有哪些同类公司,营收和毛利率都如何
这个功能,市场上独一份。因为只有芝士这里是人工一点点分析整理的,如此细致用心,实用性非常高,用好了在投资中受益无穷。
梳理下来,今晚我给你拆解了,在买入一只股票前的三个步骤:
选股 → 诊股 → 认知判断
这三步都做好,你就掌握了投资的基本方法。所有在股市中长期稳定赚钱的选手,无一不经历过漫长熊市的历练,如果在此能过程中坚持下来,持续学习,那么在之后的牛市周期中往往都会有很高的回报!
老读者都知道,我文章里经常发芝士软件的截屏。我是真的用。
在芝士出来之前,我也用过别家的投资数据工具,机构用的那种,一个是做得非常复杂,看着啥都有,但是找关键数据却不好找;一个是确实贵,懂行的都知道,顶尖的数据软件,一年都好几万,咱普通人用着肉疼。
这三年多来,我看着芝士财富一点点成长壮大,从一个小众的投资工具成长为几十万人投资中依赖的宝藏工具。有口皆碑。远比同类券商软件好用,能节省大家无数的时间和精力。
投资之路漫长,希望我和芝士财富能陪着大家一起穿越牛熊,埋伏好机会,在未来一年,赚的盆满钵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