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看到一个29岁北大本硕小伙的职业生涯总结,觉得有点意思。虽然一个人要工作三四十年,但其实读书期间就要确定好清晰的适合自己的职业发展路线了,如果目标不清晰,毕业后用不了几年就会被拉开差距,很多中年人对自己的职业生涯不满意,其实这个种子在毕业之前早就种下了。
-------------- 本人北大本硕,在校期间拿过校三好、各类奖学金等,曾任院会副主席,毕业时获评校优秀毕业生。 目前毕业第五年,29岁,在某边缘市直单位任四级主任科员,未来肉眼可见基本无发展可能,撑死四级调研员退休。 对比当年的同学们,属实是混的比较差的。举几个栗子: 公务员方面 同学A:博士毕业,走福建引进,任某县级市科技副市长,目前副处级。 同学B:硕士毕业,走某副省级市辖区人才引进,目前任某区局科长,正科级。 科研方面 同学C:土博,博士期间一篇NS正刊一作,毕业时拒了某下游985副教授教职,目前在国外做博后。 同学D:国外读博,H-indexQ 30,毕业回国,目前在某上游985任助理教授。 搞钱方面 同学E:硕士毕业,进互联网,目前阿里P8,年入200+。 同学F:硕士毕业,创业搞量化,年入200+。 分析下来,以上各同学之所以能收获当前的成就,很关键的就是明确的职业规划及一以贯之的坚持。他们大多在研究生甚至本科低年级期间,便确定了自己未来要走的职业方向,并往那个方向做努力,且坚持不懈。 比如想搞科研的同学,大一大二时就会寻找心仪的方向,加入实验室跟着导师做实验、发论文;想搞钱的同学,早早就会出去实习、搞创业项;想搞仕途的,早早就会入党、搞学工。 而我直到研三,依然对未来规划比较迷茫,做了不少学工,又去了互联网公司实习。毕业后,先去了互联网公司干了两年,又考了公务员,职业生涯发生了断层。 而且由于调研不足、不够冷静,考的单位也比较差,如果晚一年再考,就能等到发展好很多很多的单位。 现在就只想躺平摸鱼,加班什么的别找我。 所以年轻人一定要早早做好职业规划,并对目标岗位做好充分的调研,再一以贯之地为之努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