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本地的习俗,正月初二要去给长辈拜坟岁。
我奶奶走的最早,1999年,外公2005年和外婆2015年合葬在一起,父亲2021年,三处陵园彼此隔的挺远,开车走一圈要半个小时以上,这在县城已经算是较长的车程。
最热闹的是外公外婆那一站,他俩育有2女2男,我妈是老二。现如今后代开枝散叶,第四代都已经茁壮成长,每次拜坟岁的时候老老小小的加起来有小二十口人。
摆祭品的时候和舅舅聊起墓地,2005年买的时候1万元,现在差不多规格的大概得要5万元,按同时期涨幅算已经不输临海本地的商品房。而且这一万元买的并不是永久居住权,只是20年的管理费,时间到了(2025年)园方会找亲属续费。
如果逾期不交钱,那过了公示期就会把骨灰盒从墓地里迁出去,至于迁到哪里就不知道了,但肯定不是什么正经地方。
然后我就想到了一个问题,外公外婆的坟墓租金,我妈妈这一辈人在肯定会续费付钱,到了我这一辈也没问题,甚至到了我儿子那一辈我也会嘱咐他们按时交钱,但再下一辈、下下一辈就很难说了。
迟早会有那么一天,后代逐渐淡忘了素未谋面的长辈们的坟墓,埋在野地里的也就罢了,逐渐回归大自然,从哪来回哪去,挺好的。埋在公墓里的因为拖欠坟租,连带着骨灰盒被赶出来,惨的话可能直接就倒进垃圾桶,想想也是挺各应的。
既如此,那现在花大几万、十几万买一块土坑放自己骨灰盒的意义又是什么?考虑到接下来我们逐渐进入老龄化社会,上世纪第一批婴儿潮的人口正在进入晚年,未来每年自然死亡人口会从每年1000万逐渐上涨至2000万,峰值甚至会超过2500万,如果大家都要买墓地下葬,那显而易见的墓地价格会一路上涨,就好像过去25年商品房价格的上涨。
因为能埋人的地会越来越少,就像我开头说的,三块墓地相隔很远,最早去世的奶奶还能葬在市区里,最晚去世的父亲只能葬在远郊了。
我们这一代人来的太集中太拥挤,生的时候卷,死的时候也要卷,这是宿命。
也许再过个十年二十年,不堪墓地重负的人们会提倡更环保的下葬方式,比如骨灰直接撒进江河湖海,一了百了,简单省事。
话说我们台州温岭这边前几年就有个政策,假如你主动签署死后海葬的协议,那么只要你超过70岁,每个月可以领取100元补贴,超过80岁每个月200元,超过90岁每个月300元,100岁以上每个月400元,无论活多久,钱都会发到死的那一天。
我知道后觉得很有意思,我现在没想好,等未来想通了没准也会去签。
……
下午看了张艺谋的新片《满江红》,又是一部加长电影,160分钟。
看片名就知道是故事背景在南宋,但整个剧本是架空虚构,除了借用了几个人名,和真实历史没有关系。
国师的电影风格很鲜明,长处在于美学色调、光影、构图,短板在于讲故事的能力。但这一次的《满江红》恰恰相反,画面和色调还算中规中矩,倒是讲了一个相对来说比较复杂的故事,以至于2个半小时都没讲完。
密宅、探案、悬疑,如果你对这三个关键元素感兴趣的话,那看的时候还挺吸引人的。主演里有沈腾和岳云鹏,所以经常会有包袱,比春晚的好笑。但缺点是这部电影的小场景重复度高,再加上来来回回都是那4-5个人搭戏,看多了会恍恍惚惚以为自己在看小品或情景剧——这对观影来说不是一个正面的形容。
影片的后半段连续几次大的转折,一下子就把情绪推上高潮,会让一部分观众感到很激动。但我没有共情,原因很简单,因为历史上没这事,甚至连相近的原形都没有。一想起真实南宋历史上的各种窝囊,就觉得国师这管民族主义鸡血我打不动。
这就是虚构架空的特点,对该段历史熟悉的人会觉得很矛盾,但也有一些观众不在乎,觉得看电影爽到就行了。
综合评价7.5,属于值得一看的佳作,对得起票价和时间,但我个人更喜欢昨天的流浪地球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