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前提示:全文系虚构。本文对所涉及的基金产品及其他信息、意见等均不构成任何推荐或建议,请读者全面认识基金产品的风险收益特征,根据自身情况自行做出投资决策,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你看好为什么不买?
“有不少行业3月份的终端数据依然不够强,但是经济活动的复苏是大概率事件……不知道领导们最近有没有出差调研,我出去跑的直观感受是不好订票也不好订酒店,说明商旅活动已经有复苏……”,XX基金基金经理老王在跟投资机构解释自己跟踪下来的直观感受。
“您觉得4月份能复苏吗?”,有投资经理问老王。
毕竟老王从去年4季度就开始讲复苏,讲到现在也没有真的看到复苏。
机构已经对老王的研究能力产生质疑了。
但是,老王博取的收益,或者说超额收益,虽说是认知的兑现,但是买老王基金的人能不能心中有希望,坚持到春暖花开,考验的就是持有人的认知了。
以及持有人的运气。
“我相对比较谨慎,虽然4月份有低基数的贡献,但是一季报可能还是会对市场有影响……目前市场的主流风格还在人工智能和中特估”,老王回答。
“您觉得这两个主题还有多大的机会?”,投资经理继续问道。
“其实AIGC是能解决不少痛点的,尤其是很多传统行业的工作流程上可能会有比较大的提升……比如之前互联网技术解决了很多消费品企业直营门店的管理难度……”,老王展开讲了自己的想法,想把思路最终归拢到技术改变传统公司效率,从而带来传统公司业绩提升这个判断中。
“您看好AI的话,现在人工智能板块大约配了多少?”,对面问道。
虽然仓位是敏感信息,按照合规要求是不予披露的,但是有不少配置权益基金的FOF投资经理们希望通过这些信息来实现自己对行业占比,或者说某一类特别的beta因子的精准把控。
“我没配”,老王回答。
“您看好为什么不配?”
“因为我看不清楚”
“您刚才明明展开说了很多实际能落地的场景”
“如果有观点就要为观点下注,那我根本做不到为持有人的资产负责”,老王有点被外行气到了,于是展开解释到,“我是看好AI,但是大模型未来能不能解决一些复杂消费和工作场景下的精准需求?会不会给的东西出错了?会不会算法效率太差硬件太贵,导致AI用不起,我还不如用真人?落地的过程中哪些玩家没技术瞎咋呼?哪些玩家其实是有技术数据和算力储备但是不声张?哪些环节是现在看上去重要但是未来完全没有门槛的?哪些环节实际上有潜在的壁垒……”
老王提了一串反问。
“这些问题,我到现在都没觉得市面上有给过让我满意的回答,意味着我下注了,踩坑暴雷才是大概率事件,这跟我看不看好这个方向又有什么关系呢?”
老王本以为这个客户算是得罪了,
没想到自己还获得了不少的机构申购单。
薛定谔的超额收益
X银理财的投资经理小周在跟渠道解释,为什么自己选出来的基金最近没有跑赢基准:“……前期我们关注的方向是复苏,3月份复苏的节奏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放缓……我们觉得目前的市场热点可持续性未知,所以关注的是确定性更强的复苏主题……”
“我想问的是,就算单看修复的那一段时间,你选择的消费基金没跑赢食品饮料ETF(515170),互联网基金也没跑赢恒生互联网ETF(513330)”,渠道的领导没跟小周客气。
可是他们并没有满仓搞啊!没有满仓搞啊!为啥要拿行业ETF的弹性比较主动基金的弹性啊!小周心里在骂。
但是骂归骂,小周确实清晰地感受到,每次自己通过各种定量的手段筛选出来的,在过去一段时间在某个赛道或者某个领域有超额收益的基金经理,当自己的产品配置进去了之后,超额收益就神奇地消失了。
刚买了排名靠前的基金,买进去之后排名就神奇地掉下来了。
上次小周听说这种事,还是大学物理课上,老师给大家讲海森堡测不准定量的时候,你以为的真理,只是某个维度上的真理,你看一眼,真理就消失了。
宏观世界正确的东西,放到微观则是概率事件。
投资也一样。
长期正确的东西,在每一个时间段都需要接受惊涛骇浪般的外部环境考验。
最后只能像薛定谔的猫,涨完了之后才知道它能涨。
“赚着卖白菜的钱,操着量子物理的心……这什么垃圾工作”,小周感叹。
也许,这一切的根源在于,我们没分清什么是赌,什么是投,什么是概率,什么是数学期望,以至于对权益投资的理解是有问题的呢?
概率蛊
“之前有一个都市传说,有华尔街对冲基金养了一群小白鼠,给出价格信号,判断对了就奖励,错了就惩罚,最后选出了冠军鼠来做期货交易,回报比人强”,XX证券负责基金研究的金融工程首席老李在一个有研究员、基金经理和FOF投资经理的群里分享心得,“这个传说我上学的时候就听说了,但是似乎到现在也没有哪家对冲基金用这样的交易策略……”
老李说的也不是很严谨,万一对冲基金经理都不上网,不知道还能这么玩,或者,万一对冲基金养不起小白鼠,都有可能推翻老李的说法。
“说明存在幸存者偏差”,有人回复。
“这都算不上幸存者,最多只能算……养概率蛊……我总不能把过去一百次扔硬币正面最多的人选出来,说这哥们是正面大王,对吧?”,老李解释道,“超额收益、排名、甚至绝对收益是一样的道理,运气影响了很多数据,我们却拿这些数据衡量实力”
群里有人引用老李的“运气影响了很多数据”,回复
后面跟了一串
“概率蛊的问题,错在我们衡量的是概率事件,而不是事件的概率,不应该看谁硬币扔的正面多,而应该首先想清楚怎么去勾勒扔硬币的概率,也就是什么样的决策可能带来超额收益,并根据这个决策构建可比的指标来研究超额收益的可能性……”,老李在群里继续解释。
已经有人通过群聊加老李微信了,看昵称不是卖方,那就应该是来约老李路演的买方了。
“比如,我举个例子,如果我追求的是阶段业绩,那么我大概率会把精力放在热点上……”
“……其实不是在追逐业绩,只能说在追逐波动率,最后大概率被波动率收割……”
“……但是业绩实际上是由决策的胜率和赔率决定的,但这个目前只能预期,不好评价……”
“……所以为什么最后胜出的都是坚守能力圈和不漂移的选手……”
老李手打了好几段心得,用长长的文字码了一堆豆腐块,整齐地罗列在群聊对话框里。
追逐投资业绩,容易失去业绩;
评价投资业绩,容易分不清运气和实力。
明明一句话就能说完,老李非扯一堆长篇大论……
群里一个买方研究员回复:
“你说这些,都很正确,但没用啊……”
“基金经理考核的是我考核期内模拟组合的超额收益,做不到的话我奖金就没了啊”
一个权益基金经理跟风回复:
“你说这些,都很正确,但没用啊……”
“领导考核的是我的排名,机构客户考核的是我的相对收益,渠道客户考核的是我的绝对收益,股吧用户考核的是我每天净值的波动和他们平台预估的日内波动的差异,看我有没有偷吃啊,做不到的话我营销资源就没了啊”
一个FOF基金经理跟风回复:
“你说这些,都很正确,但没用啊……”
“领导考核的是我每天、每个星期、每个月相对于某几个大盘指标的超额收益有多少,没超额的话我产品就没了啊”
一个非银研究员跟风回复:
“你说这些,都很正确,但没用啊……”
“银行领导考核的是自家理财子能不能把产品回报率做得比别家产品回报率更高,做不到的话,理财子的领导们工作就没了啊”
大家都是那个“对冲基金养小白鼠”传说里的“小白鼠”
所有人,都不想当概率蛊,都被逼成了概率蛊。
老李眼看收不住了,在群里发了一个雨露均沾红包……
谢谢老板,老板大气,老板敞亮,给老板倒阔落。
本公众号所载信息、意见不构成买卖任何证券、基金及其他金融工具的投资决策建议,且在任何时候均不构成对任何人具有针对性的、指导具体投资的操作意见,订阅者应当对本公众号中的信息和意见进行评估,根据自身情况自主做出决策并自行承担风险。本公众号所载意见、评估及预测仅为该资料出具日的观点和判断,不保证有关观点或分析判断在未来不发生变更。文中转发、摘编的其他专业人士或机构撰写的研究观点及数据仅代表其本人/该机构的分析判断,不代表本公众号观点,对其中的信息及观点不做任何形式的确认或保证。本公众号不对任何人依据或使用本公众号所载资料的行为或由此而引致的任何后果承担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