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几年,中国的产业与金融关系,一直在“保守”与“激进”之间徘徊。
保守策略是基于银行体系的逻辑,看你的抵押物够不够,看你的应收账款和流水如何。 激进策略是基于投行体系的逻辑,看重的是预期与未来如何。 按照保守的逻辑,金融是要去杠杆的,确保银行体系的安全与利益。 按照激进的逻辑,金融是要加杠杆的,确保中国经济与产业结构的遥遥领先。 自疫情爆发以来,欧洲和美国走了两条不同的路。 巴塞尔发扬地的欧洲,围绕着银行走着保守的道路,瑞银收购瑞信后,竟砍掉了瑞信的投行业务。 证券市场最发达的美国,围绕着投行走着激进的道路,投行赚的盆满钵满,可怜的银行一个个的遭遇暴雷。 而中国自2020年底,率先扛过了疫情冲击以来,从19年启动科创板的激进策略,开始转向保守的逻辑。 在这套逻辑之下,海量的资金为了寻求安全,汇聚于银行体系, 充盈的存款,极大的提升了银行机构的安全等级, 也让金融机构在恒大等地产的风险释放期,并没有遭受到波及。 这套保守的策略,让我们安稳的度过了疫情的冲击, 但是也导致了一个问题, 国内杠杆率偏低,民众看不到希望,市场看不到预期。
这个局面持续了两年多后,终于得到了改变。 刚刚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从2021年的保守策略,重回2019年的激进策略。 从确保银行体系的安全与利益,转向确保中国经济与产业结构的遥遥领先。 于是,我们又一次ALL in高质量发展的策略,走美国的证券市场之路。 高质量发展的背后,是高投入、高风险、高回报。 是用现在的大规模投入,换取未来的海量回报。 是用未来足够大的收益,覆盖不可抗的风险与损失。 是从未来借钱现在用,到未来的时候再还本付息。 如今我们选择了这一条路,就意味着资金必须要汇聚于代表着先进生产力的领域, 通过这些先进的生产力,在未来转化为超额的收益。 如何最简单来确定高质量? 这些高质量行业未来的利润率和增长率,都必须要超过银行的贷款利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