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手写几句。 一、京津冀协同发展10周年。 2月26日,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提出10周年。 此前一天,25日,三省份党政主要领导携手,调研了三个交界地带:武清(天津)、北三县(河北)、北京副中心。交界,产生价值。不在交界地带的雄安,同为协同发展重点区域。 为纪念这10年,京津冀三地党报计划合讲10个小故事。第一个,关注“一座三界碑”。讲述的是,3个10岁小朋友的生活。 刘雨诺、孔德颖、张金平,分别来自三界碑下的三村庄——北京市平谷区金海湖镇红石门村、天津市蓟州区下营镇前干涧村、河北省兴隆县陡子峪乡前干涧村。 他们的家庭,因京津冀协同发展有不小变化。 创意不错。 北京日报记者 韩梅摄
二、殷墟博物馆新馆开馆。 2月26日开馆。 想到二十大闭幕不久,领导人出京,首站陕西延安,次站河南安阳。在安阳看殷墟遗址时说,“向往已久”,同时提到“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概念。 旧馆暂不提。看新馆。外观漂亮,4个词,可概括其形:绿野草台、鼎立大地、层叠深邃、青铜装裹。据说设计时参考《诗经·商颂》。商颂分好几首,有这样的句子,“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宅殷土芒芒。古帝命武汤,正域彼四方”,“商邑翼翼,四方之极。赫赫厥声,濯濯厥灵”。 新馆门头上三个字:“大邑商”。这是商人对都城的自称。大城市啊,自豪。馆内展陈,分三部分:探索商文明、伟大的商文明、世界的商文明。关键词:商文明。据说,展出文物近4000件套,四分之三以上为首次亮相。 殷墟博物馆馆长是谁?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陈星灿。陈的职务还包括,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院副院长、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等。 显然,殷墟博物馆是属于国家层面的,而非仅属安阳或河南层面。其由安阳市与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央地共建”。
三、研究中医药,这阵仗够大。 今日《河南日报》40个版。 绝大多数为“特刊”。特在什么地方?主题。关注,河南中医药事业。 背景是,2021年5月12日,领导人在南阳考察调研时强调,“要做好守正创新、传承发展工作,积极推进中医药科研和创新”等。 河南是中医药学的主要发祥地、医圣张仲景故里。“岐伯和黄帝的对话构成了中医经典《黄帝内经》;殷墟甲骨文中有人体解剖知识的记载;1800多年前,医圣张仲景著就的《伤寒杂病论》成为‘众方之宗,方书之祖’……还有汤阴扁鹊庙、鹤壁药王洞、龙门石窟药方洞、少林禅武医、焦作四大怀药等,都是河南中医药文化的宝贵遗产”。 中医药,到底是什么样?如何发挥河南中医药资源的独特优势,答好中医药现代化之问,让更多良医良方竞相涌现?如何加快推进河南从中医药大省迈向中医药强省,为守护人民健康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河南日报的特刊,分两部分。T02~T06,奋力推进中医药强省建设的河南实践。T07~T40,中医药强省建设案例。 不错的思考和素材。
四、给发展新质生产力“解惑”。 川报,有个“川观智库”。 其发布了《关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解惑”报告》。关注6个困惑。 如,新质生产力和高质量发展等重要论述之间是什么关系;发展新质生产力和过去抓科技创新有何区别;如果暂时没条件抓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地方靠什么发展新质生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否意味着要“腾笼换鸟”、抓好传统产业清退;那一线该如何应对“本领恐慌”;评价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成效,关键看什么。 可以关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