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我家阿姨跟我说,她们老家县城的房子又跌了。
我家阿姨去年过年的时候就想在老家买房,她觉得儿子已经22了要置办婚房了,我当时极力劝阻了她,今年春节她还想去看看,我说你再等等,结果县城的房子从去年初120w,跌到今年春节90w,现在又跌到了80w。 15个月的时间,房价掉了40w,阿姨很高兴,说再跌一跌,就可以用过去一套的钱买两套了,她家两个儿子以后娶媳妇不用发愁了。 阿姨是真高兴,幸福感越来越强了。 再说说我家阿姨的收入,一个月1w,包吃住,所以这1w就是纯攒下来的。老公在北京做装修,辛苦是辛苦,但是收入不低,现在大工很贵,一天大几百,一个月到手2w左右。这俩人加一起一个月到手就3w左右。 其实我发现,在北京这种类似的家庭,只要夫妻关系和睦,劲儿往一处使,脑子清楚的,家里有个100多万存款,甚至更多的存款,非常普遍。 但是虽然存款不少,他们也不敢花,在还能干的动之前必须玩命干,因为没啥养老保障,还得给孩子买婚房,最后留一笔养老钱,再带带孙子,也就差不多了。 我看好多北京的白领在网上说,以后被裁了实在找不到工作了,去当个阿姨也能赚钱,其实这就有点天真了。如果你干育儿嫂,每天夜里起来2次,就凭你的睡眠质量你受的了么?如果你干家政阿姨,你可以试一下自己扫一遍地再拖一遍地,看看你的老腰能不能承受的住。 现在我反倒觉得,这些阿姨的职业生涯比白领更长,只要身体不出大问题,干到55岁左右一点问题没有,但是广大写字楼里的打工人,好多到了40被裁了就很难找到工作了。 你看,现在写字楼里的钱越来越难赚,但是市场上的人力成本越来越高,那么对于中产来说,就意味着你存钱越来越难,但是以后养老越来越贵。 我身边已经有一些中产润出去了,条件好的去发达国家这些就不讨论了,没啥大钱的好多去了东南亚,比如泰国、马来西亚这种国家,国际学校的花费并不高,一年几万块钱,环境比北京好多了。 这几年幸福感变差的群体主要是中产,钱不好赚,工作不稳定,资产在缩水,但是像我家阿姨这种群体,幸福感没有丝毫降低。说白了,在国内,你只要有手有脚身体好吃苦耐劳,想赚钱总还是赚的到的。 昨天我看网上都在热议今年北京的幼升小入学政策口径跟去年不一样了,今年改成以登记入学为主了,登记入学的意思就是单校不调剂了,背后的逻辑很简单,往后孩子少了,买房就随便上了,这等于是官方对学区房热潮退却的盖棺定论。 前几年是谁在抢学区房?现在是谁在买改善房?谁还在信奉付出就一定有回报?谁还在996?谁还愿意生娃,甚至生二胎?都是苦逼的80后,准确的说,是80后的中产们,你们抗下了所有。等以后80后们老了,是不是还要抢医院附近的房子?想想就太可怕了。 我发现现在北京已经有“中产阿姨化”的趋势了,就是北京赚钱老家花,好多人的退路就是实在不行了,就把北京的房子一卖,全家润回老家或者找一个环境好的小地方待着,现在小红书上已经不少了,这可能是他们最后的底气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