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拼多多公布了炸裂的财报,Q1血赚306亿,预估是155亿,我看的一愣一愣,不懂为何会差那么大。但股价走势却极其诡异,盘前地天板,从-10cm涨到+9cm,盘中不停震荡最终涨1.1cm。
为什么业绩那么好却只涨这么一丢丢?
1、多多的财报不太透明,只说我赚了那么多,而不解释是怎么赚的。管理层也没就这个问题站出来和市场沟通,只有一帮砖家在那里哔哔哔瞎吹。
去年Q4营收888亿,利润232亿;今年Q1营收868亿,利润306亿。Q1营收比有双11的Q4少很正常,但为何营收少20亿利润却能多74亿?
有一种解释是,公司减少了很多营销费用,如减少百亿补贴推广和美国的temu推广。但具体是不是这样,其实公司有义务说明白,不能让市场去瞎猜。
2、从前年开始多多就赚了很多钱,现在手里有几千亿,但既不分红也不回购,传说中的假钱。
作为一个迷你股东我也搞不清楚这些炸裂的数据怎么来的,只能和你们聊下这货的核心商业逻辑。
我们可能都有一个体会,打工人刚进单位那几年是最勤奋的,但算KPI却总比不过那些会摸鱼的老员工。原因就是老员工拥有各种客户资源、领导资源、同事资源,也懂怎么利用KPI计算中的BUG。等新员工混成老员工后,也会拥有这些资源和经验,但工作效率和态度,恐怕平均来看是下降的。
商业领域也差不多。如有些公司效率非常低下,但早年间就占据了几个全球最佳的矿业资源点,只要矿还在就能躺赚;有些开发商早年间就拿下整个城市最核心地段的地皮,无论后面怎么玩都是大赢家。
以上叫做马太效应,本质看就是核心资源是攒起来的,老人前面攒的越多,后面就攒的越快,新人再要白手起家就很难。
但这么个玩法最终降低整体效率,所以公司大了就会有大公司病,个人地位高了就会形成各种门阀派系。
那么如果把规则改为,老人过去攒下的资源没有任何用,新人反而会获得各种支持,世界会怎样?
这就是拼多多、抖音等平台在做的事。老号不管以前多么辉煌,依然和新号在一个层面进行竞争。新号入驻会有各种流量扶持,老号一旦做错些事就会被降等、限制流量,还不如重新再开一个号。
抖音相对还好些,因为主播和主播之间有差异,粉丝可以攒下来。但在多多这个白牌为主的平台,货和货高度同质化,拼的就是谁效率更高,能把价格打下来。
所以尽管老号一直在抱怨平台吸血,但也不断有新号冲进来做。甚至为了获得流量扶持,大部分商家不断开新号,始终把自己放置在一个新人的位置去拼。
至于商家到底有没有利润,只能说很薄,不能说没有,只要有人愿意做就行了。
这个规则肯定伤害了老人的利益,长期看也伤害了新人的利益,因为本来新人是可以熬成老人的;但短期内对新人有利,至少可以赚到些钱。唯一确定收益的是消费者,因为他们可以买到便宜货了。
所以,假设新人和老人的水平差不多,多多模式就是合理的。相当于现在很多公司只用35岁以下的员工,工资低、能熬夜,水平也不比老人差,那为啥要用老人呢?
但是,如果老人水平真的比新人高,我能做的你做不了,那多多模式就不太好用。新人再怎么冲进来,也只是低维度竞争,打击不到老人的高维度。
所以在白牌领域,多多天下无敌,因为白牌谁都能做拼的就是便宜;而在品牌领域,因为有充分的差异化和壁垒,多多其实没有优势。当然你可以搞补贴,但别人也可以搞补贴,搞补贴本身并不能提升效率。
......
1、万科获得了200亿的银团贷,已经拿到100亿,抵押物是其物流板块。别的不敢说,万科反正是不会暴雷了,这一点应该有共识。既然万科不会爆,那排在万科前面的那些公司就更加不会。
2、英伟达Q1营收同比+262%,利润+620%,双双超市场预期,Q2指引也高于市场预期。属实是牛叉,美股盘前涨6%。
3、传阿里考虑发行50亿美元可转债,用于回购。哎,前几天刚嘲笑过京东拆东墙补西墙,没想到阿里这浓眉大眼的也那么干。中概互联这才涨几天啊,巨佬们真是让人不省心。个人建议还是,实在没钱就少回购些,好过这么玩。
4、快手Q1财报不错,净利润44亿,还公布了300亿的回购计划。其实自从快手前段时间封辛巴我就感觉这货可能要成了,因为终于摆脱大主播依赖,能够平台说了算。假如业绩不行,那肯定是要跪求大主播配合,应该没有这个底气。
5、唯品会Q1的GMV同比+8%,和阿里和京东差不多,净利润26亿,同比+25%。这业绩其实有一定争议,因为GMV的增速比较慢,但市场最终还是选择了原谅,股价微涨。
今天股市大跌,但也没太多好说的。今天发生的所有事,都是预期中,也几乎没有第二种可能性,所以股市其实也只是按照剧本来进行表演。
从年后到现在,A村和港村都反弹了不少,所以无非是有人抢跑砸盘而已,过几天都会回来的。过去几次都是这个剧本,这次大概率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