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头土脸爬出来聊几句。
中概巨佬们又暴跌,企鹅都快200了,原因自然是外资又砸盘,我咬牙抄了1%仓位的ETF护盘。之前的计划,本以为用不上了呢。
说说我的思路吧。
过去巨佬们享受特别高的估值,是因为存在跨行业套利的垄断溢价。
举例来说,巨佬A享受30PE估值,然后去收购10PE估值的企业B,收购回来以后B这部分资产也享受30PE估值,20PE的差值部分就被白赚了。
反垄断之后,这条路子明显被堵死了,过去躺赚的钱没有了。
那么,巨佬们的新估值应该是多少呢?
个人理解分为两部分。
一是平台部分,这部分可以参照优质公共事业给估值,大约在10-20PE之间。
目前国内最优质的公共事业票长江电力是17PE,最高时候大概给到20PE。
平台估值应该比长江电力低,因为只要长江不断流长江电力就能永远赚钱,而平台们显然还是面临竞争的。
中国移动A股估值12PE,港股7PE,港股最高时给到12PE左右。
平台估值应该比移动高,因为移动还要去承担很多不赚钱或者亏钱的任务,平台不需要。另外从理论上说,平台的用人机制和项目机制比移动肯定更灵活,综合效率应该会更高些。
综上,平台部分在港股大概可以给到10-15PE估值,平均一下是12.5PE。
二是创新技术部分,比如芯片、算法、操作系统、云、数据库、人工智能、数字安全等,这部分可以给高估值。
当前我国软件领域的人才主要还在巨佬手里,硬件领域的也有一些。巨佬最大的优势是有钱而且有机制优势,可以高薪聘请人才。国企当然也有钱,但你要他们去花几百万薪酬请一个技术人才,工资是董事长的好几倍,个别是可以的,批量不太现实。
对巨佬来说,真正的价值在于突破几个卡脖子的关键技术。有人说难道送外卖、打车没有价值么?
这个当然也有价值,但只能给公共事业估值,行情好一点给你15PE。
而从0到1的关键技术突破则可以给特别高的估值,可以按照潜在的市占率来估值。比方说,你搞出一个特别好用的手机操作系统(非安卓内核的),能在14nm的芯片上流畅跑大部分主流应用(类似于IOS),那么给500亿美元估值应该不过分吧。
以鹅家和猫家为例。
鹅家每年平台利润大约是1200亿港币以上,给12.5PE值1.5万亿左右,手上大概还有几千亿现金,叠加起来正好等于当前的2万亿市值。
猫家每年平台利润大约也是1000亿以上(这里已经考虑了一定程度的衰退),给12.5PE值1.25万亿,手上大约还有5000亿港币左右现金,叠加起来1.75万亿,而当前市值只有1.33万亿。
也就是说,当前市值等于或者低于平台业务估值,完全没给创新技术业务任何估值。当然咯,港股都跌的稀里哗啦的,这不是某家公司的问题。
但我们也只能看估值,而且相信巨佬们未来会用分红和回购来回馈股东。从长期看,只要有足够的分红和回购,股价无论是多少都是无所谓的。
估值模式的改变也会引导巨佬们在资源分配上的做法。
逐渐降低平台业务的成本,一部分让利给商家,一部分形成利润。
过去最明显的一点是,一个人从传统企业跳槽去了平台,做的是差不多的事,但工资立马是几倍——因为传统企业估值10PE,平台估值40PE,工资遂水涨船高。
但现在既然平台估值和传统企业差不多,那薪酬当然也会回归。我猜同等岗位巨佬仍然会有溢价,但不会超过50%。
但从事创新技术研发工作的人员薪酬不会降太多,甚至还可能增加。因为未来这块才有估值,自然要砸重金。
其实这是全球互联网巨佬的命运,比方说马斯克就说推特的7500员工可以裁员到2500人,因为比推特复杂多的微信才2500员工左右。
关键的问题是区分谁是那2500,谁是剩下那5000。
只不过中概巨佬们先行一步而已。
总之,现价买中概巨佬,本质来看就是认可平台估值基本合理,赌创新业务估值未来被市场发掘。
胜率是比较大的,但慢慢来别急。
另外我的建议还是找有港股通支持的中概,而不要找那些完全外资定价的。最近虽然外资一直砸盘但内资一直在接,导致很多公司的QDII额度都卖光了,相关科技类ETF比指数出现了10%以上的溢价。像以前介绍过的港股科技ETF(513020)使用港股通额度,不限购,T+0,就比较合适一点。有港股通安全垫护着多少也安心些。
但我建议合理控制好分配的仓位,因为互联网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无非是跟着周期做个超跌反弹而已。不仅中概如此,美概也不例外,甚至白酒也一样。昨天写茅哥的话,今天回过来写中概都是一样的。
嗯,又看了下。我这乌鸦嘴了,茅哥跌得也挺多
而诗和远方,永远只在新的时代中寻找。
躺赢的玩法是过去时了,但时代永远会给新的机会。
最后加一句,不要上杠杆。
凡是没杠杆的,现在虽然痛迟早也能回来,上杠杆的那就真不好说了。